【人性弱點】你以為所有抉擇都是由你自己作出嗎?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告訴你錯了!

Strategy

9,255

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假設你現在有以下兩個選擇:

A:在其他同事一年賺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為7萬元

B:在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帳

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前者。卡尼曼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對於得與失的判斷,多數的時候來自比較。

卡尼曼把這種不理性的行為稱為參照依賴,即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reference point)來決定。

參照依賴另外一個名字就是大家熟悉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

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

參照依頼或者說是錨定效應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人沒有自己想像中那么理性,那些我們以為是自己作出的抉擇,有可能是別人刻意讓我們選擇的。

來看這個例子,

假如你是某國的總統。

一群暴徒挾持了一所學校的 600 名師生,向你提出一些你不能接受的無理要求,如果不答應就殺害全部人質。你當然不會答應他們的要求,因此你只有以下兩個方案來化解這場危險:

A方案:會有 200 人獲救

B方案:會有 33 %機率所有人都獲救,67 %機率所有人都被害

在這個情況下,兩個方案的「數學期望值」是一樣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方案A。

那現在,我們看一下另外兩個人質拯救方案

C方案:600人中會有400人死去

D方案:33%的機率沒有人死去,67%的機率所有人都會死亡

奇怪的是,這次選擇D方案的人比較多,如果你認真想一想,這不過是個文字遊戲,C、D方案和A、B方案其實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A、B方案屬於積極描述,C、D方案屬於消極描述。在不同的語境下,人們的風險偏好發生了改變。

行為經濟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與丹尼爾·卡內曼將這種現象稱為框架效應(英语:Framing effect),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意義為面對同一個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描述但描述後的答案跟結果都是一樣的,人們會選擇乍聽之下較有利或順耳的描述作為方案。當以獲利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冒風險。

閱讀更多:【不可不知】行為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原理,這三個人性的弱點,決定你是投資還是投機!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