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行為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原理,這三個人性的弱點,決定你是投資還是投機!

Business

7,460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一切經濟規律都是以「 理性人」為前提而運行的。但是事實上,人又怎可能和冷冰冰的機器一模一樣呢。於是在 1979 年,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和特韋斯基 (Amos Tversky) 把心理學帶到經濟學裡,行為經濟學因而誕生。兩人提出了許多理論來挑戰「理性人」這一概念,這場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戰爭,終於由卡尼曼在 2002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而結束。

以下是其中的三個重要的理論:

行為經濟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 30,000 元

B:你有 80% 賺 40,000 元,20% 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實驗結果是 8 成人都會選擇 A,這種當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偏向規避風險的行為被經濟學家稱之為確定效應 (Certainty effect)

那麼問題來了:

A:你一定會賠 30,000 元

B:你有 80% 賠 40,000 元,20% 可能不賠錢。

你猜那個選項會有更多人選擇?

這次選擇 B 佔多數,這種當人在虧損狀態時,就甘願更多風險的偏向被稱之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那麼問題又來了:假設有一個拋硬幣的遊戲,正面為贏,反面為輸。贏了可以獲得一百萬,輸了就要損失一百萬。 遊戲自願參加, 你猜玩的人多,或是不玩的人多呢?

結果多數人都不願玩。因為多數人都認為面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如果你認真想一下,確定效應和反射效應都與此相關,這種偏向被稱之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往往使人做出不理智的行為,例如在股票賺錢的時候賣出,在股票虧損時不願止損,最終被「套牢」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還形成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叫做禀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人們傾向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較珍貴,一旦所有權被確立,人們就盡可能的避免失去。

行為經濟學家為此做了一個實驗:

想像現在我將一個咖啡杯賣給你,但價格由你決定。你 提議以 2 美金買了我的咖啡杯。在此交易後,我立即提議以之前的價錢 ( 2 美金) 購回該咖啡杯。大多數人都 會拒絕這提議,並將價格調高至 3 至 5 美金。這就是所謂的禀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這種人性的弱點經常會被運用到行銷之中,例如寵物店可以先讓你帶小狗回家,喜歡再付錢。事實上,那些七天無效退貨的策略都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在華人社會, 好像不怎麼盛行試用期這種策略呢? 你覺得Costco退貨策略怎麼樣呢?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