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工作意義的想法,在年輕人當中十分流行。
近期的一個研究顯示,美國人十之有九願意犧牲工作的收入來找一份更有意義的工作。
有些人放工後仍把工作掛在口邊,人們把他稱作工作狂也不以為然,還道工作是他們的熱情所在。
工作對他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但記者Ellen Ruppel Shell質疑這種想法。
記者Shell在其新書《The Job》中,有一個關於尋找工作意義的章節,
說明了為工作賦上太多意義的危險之處。
工作可視為使命?
此章節並非憑空而來,是由訪問多個教授所得。
耶魯大學教授Amy Wrzesniewski在其研究指出,員工可分成三大類:
把工作視為單單一份工、可建立的事業或祟高的使命。
當工作成為一個使命,你的生活與工作已密不可分。做人的動力來自完成工作的任務。
有些人接受到這種生活,但Shell卻不同意,
還道出了對工作過份狂熱的2大危險之處。
1.現職工作不是永恆
一名大學教授Jeffery Thompson專門研究把工作視為使命的心態。
他提供了Shell此心態的一些壞處。Thompson說,當工作對你來說是使命的話,「在道德上便一定要完成工作。」
他續稱,這令你不能抗拒經理的剝削,
「他們看穿你為了此職位,即使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
一個最實際的原因是,難保有一天,會失去你的工作。
美國銀行的基金部門主管Sallie Krawcheck談及自己之前被解僱的經歷。
他受訪時說,問題是你怎樣定義自己,「你會用工作頭銜來定義自己嗎?你會受現職的公司所定義嗎?銀行裏的存款可定義你嗎?」
他則重視工作對世界的影響力。即使他得到更好的機遇,他也會問自己:
「我如何(在這公司)帶來影響?」
2.找出其他渠道來展現自己的熱情
在新書《The Job》中 ,Shell描述了牛津大學商學院教授Sally Maitlis的一份研究。
此教授調查了一些因傷病停工的舞者或音樂家。
Shell在研究中學習到,在工作投入大量心力藝術家很難從中振作過來;反而沒有那麼重視其工作的人,能把對藝術的熱情放到其他方面。
一個音樂家被車撞到後,沒有鬱鬱不得志,還開始了她寫作及教學的生涯,為人生打開新一頁。
她對Shell說:「世界慢慢打開來。意外過後,才談到一些有趣的想法或玩笑。」她的這番回答來自shell的另外一本書《Exploring Positive Identities and Organizations》
Shell總結了她和這音樂家的對話,
「把自己浸淫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才能從我們的工作中跳出來,同時抓緊自己的工作崗位。」
Source: Business Insider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