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金如土】月光族悲歌:胡亂消費背後的心理學原因!

Strategy

3,043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朋友:到月底總是喊窮,言誓旦旦下個月要節衣縮食。到了下個月頭,拿了薪水後,卻打回原形做「大花筒」;到了月底,又埋怨積蓄已花得一乾二淨。他們已墮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

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 Dan Ariely,聯同作家 Jeff Kreisler 在《金錢心理學》一書中,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人們不能自制、亂花錢。

Photo From Internet

1.隨意增加預算

也許,你會不捨得午餐吃 500 元一噸飯。不過,換作女友「撐枱腳」,你可能沒所謂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ichard Thaler 提出「心理戶口」的觀念,解釋了這樣的行為。他說,每個人會在心中把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和用途,並認定某些類別值得花多一點錢。

心理戶口十分合理,但問題是,人們還擅長在這些戶口之間「做假」。舉例,你下定決心要存錢,在存下 1 萬元之後,就決定新增一個「犒賞自己」的戶口,而額外花了 5000 元,買下原本不在預算內的名牌時裝。

心裡戶口影響了你怎麼分配錢,但為何會針對同一個項目多花錢,則要更往下思考,我們是怎麼判斷一件商品、一項服務,值得付出多少金錢?

Photo From Internet

照理說,符合我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值得我們掏錢。不過,人們在判斷價值這件事情的時候,容易被以下的心理偏誤蒙蔽,而無法判斷事物的真實價值:

2. 被服務多少蒙蔽

我們的心中會有一個天平,自以為能幫助我們判斷。Netflix 就曾在公平性上跌過一跤。

2011 年時他們提供串流和 DVD 租借服務,每月費用是 9.99 美元。後來,他們發現多數使用者,只會用其中一種服務,決定將兩種服務拆開收費,分別為每月 7.99 美元。

本以為是能為消費者省錢的美意,卻引起強力反彈,造成 Netflix 一次損失 100 多萬名用戶!

問題就出在使用者認為「不公平」,心裡認為這兩項服務自己都會用到,就會計算 「7.99 + 7.99」 的價格遠高於原本的 9.99 美元。他們無視有一種服務沒多大用處,新的計劃又可省下 2 美元。

很多市場上的優惠都是用一樣沒用的東西搭上較受歡迎的優惠,以搏取客戶購買服務。大部份人都不大考慮服務的用處,只要優惠多便合心意。

Photo From PCMag.com

3. 以為貴才是好

人們並不是只追求便宜,有時候我們會反過來,認定「貴才是好」。或許某些商品貴得有道理,但這個道理並不能放諸四海。

舉個例,龍蝦、蟶子的市場價下滑,餐廳因此調低價格,顧客看到價格太低時,反而會起疑心,擔心來源有問題。

Photo From The Splendid Table

我們很難確實評估每一項事物的價值。如果了解釀酒的原料、過程,當然可以較準確的評斷每一瓶酒的價值,但礙於我們不可能每項事物都深入探究,價格就是最方便的參考指標,導致我們產生「愈貴愈好」的錯覺。

因此我們要多做資料搜集,才能建立起對價格的正確判斷。

Source: Dollars and Sense: How We Misthink Money and How to Spend Smarter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