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為何中國富豪都送子女到美國讀書?中國地產大亨潘石屹要跑了,兒子已入讀哈佛。

Feature

34,664

10月30日起內媒有消息傳出,中國房地產商SOHO中國將核心資產「八大金剛」全部售予外資公司,總金額達人民幣560億元。

這些日子以來,潘石屹「要跑了」的文章湧現,指他近幾年不斷出售地產,其妻張欣已入籍美國,兒子也已入讀哈佛。提供美國本科申請服務的「棕櫚大道」於微信號發文,分析潘石屹等富豪青睞美國教育的原因。

潘石屹兩兒子都到英美讀書

近日朋友圈都充斥著一則消息:潘石屹兒子今年8月正式入讀哈佛。

Photo From palmdrive_undergrad

當大家仍在討論潘石屹向哈佛捐贈的1500萬美金是否生效,實際上潘石屹早在他3個孩子還是初中的時候,就把他的孩子送出了國。

如今長子潘瑞早已經從英國華威大學畢業,現在又一個孩子已經進入了美國的哈佛大學。可見潘石屹對英美教育的青睞,尤其是美國大學。

2014年潘石屹和他太太張欣領導的SOHO中國基金會一成立,他們就向哈佛捐贈了1500萬美金,在隔了三個月之後,又向耶魯大學捐贈了1000萬美金。

捐贈目的旨在為那些被世界頂尖學府錄取、攻讀本科學歷的中國學生提供經濟資助。

美國大學廣受中國富豪歡迎

而喜歡美國大學的中國名流,其實並不僅僅是潘石屹先生一個人。

早在2014年的一份胡潤研究院《2014海外教育特別報告》就顯示:90%的億萬富豪,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千萬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而首選地就是美國。

同時,我們越來越發現,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有不錯的經濟能力的同時還更有文化和素質的家庭。

這些家庭裡面的父母,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都不約而同把孩子送去美國讀書。

所以,不管中國教育界承認還是不承認,美國的教育界正在跟國內搶奪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

Photo From palmdrive_undergrad

在2018年10月份的一場《中美關係閉門研討會》上,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康先生更是說了一段非常振聾發聵的話:

「現在了解一下中國較有素質的人,孩子都在哪兒?反正我女兒是在美國,其他我接觸到的很多的人,上層的、中層的、知識分子的,一說起來孩子都是在美國。」

「龍永圖說他的孫女在美國,他雖然感情上有點接受不了,但知道那種內在的力量,誰都抗拒不了。」

「什麼道理?軟實力。」

「教育、科技、人文,這個基本常識層面的東西,你要跟它對著來,何必呢?」

中產階層也愛美國大學

除了上流社會,很多中產階層都會同樣青睞美國大學。有條件的,高中就送出去,條件稍微沒那麽夠或者沒那麽捨不得的,就本科或者碩士的時候把孩子送去美國。

很多的父母,已經把送孩子去美國當成了孩子未來的稻草。他們這樣想不無原因,中國本科與美國本科存在了巨大差異。

在美國,孩子更因為喜歡才上大學。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認為大學學位必不可少,是提升社會地位的階梯,不上大學就等於未來一片灰暗。

學生身上的壓力很大,超過70%的高考生每年都急切地進入大學。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讀大學才有出路,很多人都沒有想明白。這樣的中國大學,也更傾向於普及教育。

而美國大學,則以其在本科教育的嚴格學術而聞名。

而在美國,即使學生不讀大學,美國成熟的高中教育、完善的福利制度以及平等尊重的社會環境,也能讓他們在社會上衣食無憂。

所以美國基本上只有那些喜歡學習的人會選擇攻讀大學學位。因為熱愛而去學習,內心更加自由,也更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入學標準的全面

在入學標準上,中國大學幾乎只看高考成績。

高考成績也是語文、數學、英語成績占比最高,其他學科,比如體育,在高考中占比很低。

並且,高考是「一考定乾坤」。

按照心理學和概率學的經驗,當我們越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次機會上的時候,成功的幾率越低。

美國大學錄取的情況則截然不同。

美國不僅僅要看SAT(相當於美國高考)分數,還要看9-12年級的GPA,還有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課外活動、實習、研究、論文……越是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成果,越被重視。

比如美國高中的GPA分數就是如此,需要至少3年一直努力,才能得到一個好的平均分數。

再加上考察的東西除了學術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課外活動。SAT也還能多次考試。

所以,中國大學的入學標準相對單一;美國大學的入學標準在多樣性、人性化程度、考察學生本質能力的深入程度和全面程度,都要好一些。

最起碼,學生不會因為只能高考一次,而始終擔驚受怕自己會失手。

學生知道,自己未來有很多選擇

要上中國的大學,必須確定專業。

定專業在申請大學時就已經完成。學生入學後也一般不能換專業。

一旦你選擇了一個專業,即使你再對它不感興趣,你基本上還是要堅持學習它。

雖然雙專業或者轉專業是可能的,但學生往往需要在其原來的專業中獲得非常優秀的GPA,才能轉專業或者被批準雙專業學習。

美國在專業上的限制則小很多。

申請美國大學可以定專業,也可以不定專業。

美國的本科教育,尤其是私立綜合性大學和文理學院,在前1-2年往往會實施「博雅教育」。

許多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都是未決定專業的,學生廣泛涉獵「工商文理藝」各個學科,探索各種可能,通過廣泛的不同科目的學習去樹立自己對這

個世界的理解,同時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同時,美國大學內部轉專業也相對容易。

學生通過申請一個不那麽受歡迎但獨特的專業,也有可能進入學校,之後,他們可以內部轉到學校的另一個專業。

所以,美國大學的轉專業率也是很高的。也就是說,整個大學生涯中都可以改變專業主意,不怕自己學的東西不喜歡之後不能換。

課業的考察方式,是真正能學到知識

就大學考察的內容而言,中國大學傾向於更多地記憶課本知識,美國大學更注重「溝通」你的學習。

在中國,95%的大學生努力記憶大量知識,以便在期末考試時有很高的GPA。

在美國,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考試,學生50-60%的努力用於考試或記憶知識。

其餘部分則放在論文、演講、手頭的研究項目、團隊合作或報告分析中。

首先,這是因為美國將「溝通」視作大學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傳達你的想法,美國教授會給你低分。

其次,美國大學很重視知識的「用」,做項目有助於鞏固我們從課堂上學到的東西。

相反,僅僅重視考試的中國大學,則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不那麽重視。

所以,在這樣不同的考察方式下,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大學,「開始」很重要,而在美國大學,「結局」更為重要。

中國學生花了12年以上的努力來為進入大學做準備,但一旦進入大學,大多會放鬆學習的緊張程度,基本上每個大學生都能畢業。

所以,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進入一所優質大學是極其困難的,但一旦你被錄取,就相對容易畢業。

在美國,你則要努力學習、研究到有很好的成果才能畢業。

所以在美國大學裡,畢業要比被錄取困難得多。

也因此很多學生在美國大學裡面學會了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在畢業之後還依然繼續保持學習。

這與美國大學的對學生「自驅力」的訓練是分不開的。

重視學生「革命」的本錢—身體

中國大學前2年一般都會有體育課,武術、排球、籃球、太極、跑步等等。

雖然多,但是中國大學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如學術課程。

學生上體育課也往往是因為打分很鬆,更容易拿高分,大多隨便上一上。

美國的大學則非常重視體育。

美國大學在體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不僅大學運動隊負責人收入非常高,還會給學生非常大金額的運動技能獎學金。

再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會像美國一樣,因為一場橄欖球比賽吸引5萬以上的學生到現場觀看。

美國大學之所以如此重視體育,首先是因為美國大學的運動隊大多商業化,運動聯盟給學校帶來了巨額的商業合同。

對現在財政緊縮的美國大學來說,這項收入非常重要,美國大學也很青睞體育特長生。

所以美國不管是學生還是學校,整體都非常重視運動。

這些運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還非常有助於鍛煉學生承受「失敗」的能力。

而且體育運動往往講究團結合作,所以這也非常有助於鍛煉學生的「領導力」和「合作能力」。

總之,通過種種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其實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在學術的偏重上、價值觀上、培養學生的方向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你會發現,美國大學所有重視的這一切,都是從孩子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點。

這樣的出發點,讓中國的家長和孩子,特別有安全感。

中國父母愛送孩子留美的根本原因—安全感

就像攜程創始人梁建章表達的那樣:

中國的中產家庭很多東西都不缺了,但卻非常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會讓家長和同學們信任美國的大學。

他們知道美國大學的這些教育方式,孩子更有機會成長成健康、快樂、自信、有道德又有才華的孩子。

這麽一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的教育,給家長和孩子安全感的地方真的很少。

在現實的商業社會中,明明已經越來越青睞有自信、個性、創新和想法的年輕人。

但是我們的學校,卻還在教孩子要聽話、要謙虛低調、不要隨便發表意見、要和別人統一行為……

甚至有家長反映,自己孩子只是在中午的時候不習慣和其他孩子一樣睡午覺,都會被老師懲罰。

又比如現在孩子更重要的是涉獵全面的知識,學會充分調動自己的身邊的一切能力和資源,把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成果最大化。

但我們的學校,卻還在教孩子要吃苦,要勤儉節約,要忍辱負重,看跟考試科目有關的書,做跟提高考試成績有關的事。

這樣也許沒有錯,但它已經不適應時代。

我們不知道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是能夠適應未來的變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生活下去。

這是很多家長都非常憂慮的一點。

所以,也許很難聽,或者很紮心,但是棕櫚君還是要說的一句話就是:

國內教育界培養孩子的理念,需要更新了

21世紀世界上最神奇的現象之一,就是中國迅速騰飛的經濟,無比地快。

到2010年,中國就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這個經濟蓬勃發展下產生的中國中產階級,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崛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格外看重。

但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很多中產以上家庭,苦哈哈地到處奔走拜訪了一所又一所的國內學校才發現,竟然沒幾所學校能夠教給身處這個時代和環境的

孩子,最應該學的東西。

於是大家這才發現,中國的經濟是發展起來了,卻一不小心,把教育給落下了。

這裡面有歷史的原因,有經濟的原因,有社會的原因,更有很多教育界工作者的的責任。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孩子到底有沒有教好,我們往往要10年20年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很慢很慢。

所以我們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去跟比我們發展快50年,快100年的那些國家吸取經驗。

在我們重視每年飆升的GDP的同時,分一點注意力給教育和孩子,把這些被落下的孩子的教育跟未來的社會匹配,為他們鋪好路,家長也更放心。

畢竟,家庭的未來是他們的,社會的未來,也是他們。

這件事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我們也會做好本職工作,做更多對教育有意義的事情,期待我們的努力,能讓孩子的教育有更好的突破。

志堅,則事成。

Source:棕櫚大道微信上的中國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