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主要重點

Feature

199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因應中央政府多番敦促解決住屋問題,林鄭第五份施政報告中重點落於土地發展,其中以新界北部新都會區,涉及開發300平方公里土地一項最為顯眼,當局期望最終可提供逾90萬個住宅單位。據新界北都會區發展策略,新都會區將新增鐵路連接深圳,亦顯示計劃亦為深港融合重要一環。

加強與深港融合 開發新界北部成新都會區

根據政府建議,新界北部都會區將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等新發展區擴闊至流浮山,並與元朗及北區兩個行政區整合統一發展。新都會區佔地接近本港三成面積,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及縱深腹地,林鄭希望可以方便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北部都會區將會結合「明日大嶼」人工島願景,一南一北完善香港空間布局。

目前北部都會區內,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項目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預計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提供約16.5至18.6萬個單位,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至92.6 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未來洪水橋/廈村亦會成為服務業重鎮,目的將區內就業機會由現時約11萬個增至65萬個,其中創科職位達15萬個。

新界北部整合將先開展運輸基建,包括連接洪水橋╱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現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政府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羅湖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發展潛力;並研究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

增加土地供應

政府估計,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000公頃,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增加土地供應,務求滿足市民房屋需求之外,同時應付未來發展需要。

公營房屋供應緊絀,政府未來十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單位,可滿足原定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十年需求。林鄭已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增加市區公營房屋單位供應,並爭取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滿足市民訴求。至於大坑西邨重建項目最近已落實,重建後可提供3300個單位。

私營房屋供應方面,政府包括鐵路物業發展在內,未來十年爭取準備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提供用地興建約10萬個單位,並決心進一步精簡土地發展的程序。

照顧未能「上樓」家庭方面,在運房局原先承諾1.5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以外,因應再獲私人土地參與,政府建議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未來數年整體供應增至2萬個,相關計劃資助額增至116億元。如「劏房」租務管制條例立法會通過,將於明年1月生效,為「劏房」租客提供合理及有效保障。

現有土地以外,政府亦研究以填海增加供應,涉及龍鼓灘填海與屯門西地區規劃,兩者各佔地約220公頃,期望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規劃及工程研究;政府亦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主要提供創科用地。

針對現時新界土地規劃不一,一如事前預料,施政報告提出考慮修訂《新界條例》釋放新界祖堂地,民政事務局局長將與新界鄉議局成立工作小組,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建議。

市區重建方面,施政報告建議研究降低《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下的強拍門檻,以加快舊樓重建。市建局將會在加快油麻地和旺角市區更新,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同時適用於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並在合適情況下在其他地區採用。政府亦已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研究。

工廈改建發展上,活化工廈延長放寬舊工廈重建地積比率及免收整幢改裝的地契豁免書費用措施至2024年10月,並鼓勵「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參加者於2023年5月截止申請前盡快提出申請。同時,由於工廈重建補地價先導計劃反應正面,發展局會把延伸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巿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目標明年首季推出。

另外,當局透過搬遷多項政府設施往岩洞,預計由2027年起陸續騰出超過40公頃土地,作房屋和其他民生用途。發展局將檢視「綠化帶」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視乎發展潛力,預計明年中完成篩選並展開技術研究。

政府將繼續擴建會展設施,包括灣仔北三座政府大樓及港灣消防局用地重建為會展設施、酒店和甲級寫字樓,以及擴建亞洲國際博覽館。

金融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因應《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等政策,施政報告就金融業提出多項發展建議,令香港金融界可享受「近水樓台先得月」優勢。

政府支持港交所進一步改善上市機制,在香港設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支持港交所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就碳排放交易展開合作,評估香港發展成區域碳交易中心可行性,提升香港作為區內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

施政報告建議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離岸人民幣產品和工具發展,研究提升發行及交易人民幣證券需求、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等具體措施;推動跨境金融科技,與內地研究建立一站式沙盒聯網,利便粵港澳三地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測試跨境金融科技應用項目。

政府建議研究為科學園擴展容量,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共提供88公頃新土地,將原先建議住宅用途改為主要要用作創科發展,並研究加快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因應河套科技城土地有限,施政報告建議在新田/落馬洲撥出150公頃土地開發整合為新田科技城,與同深圳科創園區結合,成佔地達540公頃的港深科創合作區。

香港金融管理局正構建「商業數據通」統一對接銀行,企業能通過平台授權公營機構等服務提供者向銀行提供數據,減低企業提供抵押品需要,方便中小企善用自身數據獲得融資服務,預料系統明年投入運作。

林鄭建議通過考慮稅務寬減,進一步吸引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提升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

政府亦推行多項措施支援旅遊業,以鞏固香港「一程多站」示範及國際城市旅遊樞紐的地位,包括繼續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建立大灣區旅遊品牌,爭取更多盛事及會展活動在港舉行。

民生未見大派糖 研強積金變年金

政府明年福利開支將增至1057億,一如林鄭預告,施政報告未有大量派糖措施,惟獨強積金一項有較大規模改變建議。

施政報告建議,探討將強積金一筆過資產轉為定期領取年金,保障長者收入。。林鄭希望在下一個立法年度修例,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落實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以及推行「積金易」平台以減低強積金管理成本。

福利方面,施政報告建議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劃一成高額長生津金額(現為3815元),並採用普通長生津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作資格審查。政府亦會研究將「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合資格安老院。

現金津貼上,政府繼續較低收入的在職住戶提供財政支援,以及再為輪候超過三年的合資格公屋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

行政架構重組 增副司長 擴至十五局

下屆政府增設政務司副司長職位,負責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大型項目。

政策局重整方面,施政報告建議下屆新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統整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推進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運輸及房屋局分家,未來運輸局專責民生運輸基建、公共交通管理,同時促進物流業發展,並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航運樞紐地位;並研究房屋局分拆後與發展局有否空間理順,加快房屋用地供應。

創新科技局擴闊至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扭轉工業式微,凸顯創科推動香港再工業前景。

民政事務局重組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加強以地區為本解決市民日常問題,為青年發展事務提供一站式平台。

林鄭期望在完成選舉制度後,可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管治團隊,並已要求公務員事務局以「能者居之」原則選拔聘用常務秘書長等公務員高層職位,並鼓勵公營部門專責化,設立專員職位在特定範疇扮演「倡導者」角色。

支援運動發展

港隊奧運成績亮眼,施政報告亦有篇幅支援本地運動員及體育發展。

政府會加快興建體院新設施大樓,爭取在 2024 年中完成工程;亦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共同斥資3億元特別資助,透過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研究提升運動員競爭力。

政府正招標為石澳石礦場設計、建造和營運公眾水上運動中心,當中包括提供專屬滑浪風帆精英運動的訓練設施,預計明年首季批出合約,約五年內全面投入運作。

政府將增撥資源擴展「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目標是在五年內將參與計劃的退役運動員人數增加一倍,為運動員退役後提供更多轉型機會,繼續為退役運動員(包括殘疾運動員)提供支援,協助推廣體育和發掘具潛質運動員。

強調完善一國兩制 研究立23條

林鄭月娥開場便稱自己今日能安然在議事堂宣讀施政報告得來不易,其後以相當篇幅批評「攬炒派」議員擾亂議會秩序,又繼續讚揚中央政府出手落實港區國安法後,一國兩制重回正軌。

現屆政府積極推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工作,保安局局長正參考過往研究資料、國安法執行經驗及法庭裁決,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有效和務實的方案和條文。

政務司司長將會統籌打擊假新聞、保障網絡安全等工作。林鄭亦已向廣播處長明確要求,香港電台應積極參與推動《憲法》及基本法工作。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