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智慧】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諸葛亮嗎?為何眾包的商業模式永遠都得不到好的創意?

Strategy

1,914

「眾包」(Crowdsourcing)是目前新興起的一種創新商業模式,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急速興起,眾包更是受到了廣大商戶的青睞。這種以自由自願的方式將一份工作外包給非特定的大型網絡的商業模式,放棄了以往的傳統外包利用規模經濟實現降低成本、提昇效率的優點,轉而投向具社會差異性、創新潛力的草階階層,務求在單元的經濟社會中得到嶄新的創造力。

過往的傳統商業模式講求的是社會專門化的分工行為,有規模的企業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雖然在過往的經驗上來說,是能夠把商業的利益最大化,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錯的機會。然而,這種商業模式卻壓制了成品的創意,因為企業珍視成功的經驗,捨棄了冒險的精神,難以在設計、創意上有所突破。

Photo from Small Business Forum

相反地,眾包的商業模式倚重民眾的智慧,並主張「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P&G 負責科技創新的總副裁 Larry Huston 就曾經反駁過人們認為眾包就對於外包的觀點。「人們認為眾包就是外包,但這肯定是一種誤解。外包是指我們雇用人員提供服務,勞資雙方的關係到此為止,其實和雇佣關係沒什麼兩樣。但眾包是從外部吸引人才的參與,使他們參與到這廣闊的創新與合作過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據 Larry Hustion 的說法,相比起外包著重於經濟利益的要求,眾包是完全相反地選擇了得到更好的創意、更好的思維而建立的商業模式。

不過,最近《哈佛商業評論》卻發表了一則針對眾包的評論,認為這種商業模式根本無助創意思維的增長。哈佛舉例指,2010 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中的主角 BP 公司以眾包的方式來尋求解決方案,短期內收集到了來自 100 多個國家地區,高達 123,000 份方案。哈佛在這件事上的批抨點在於:BP 公司需要在這 10 幾萬份方案中進行嚴格的篩選,然而大部分的方案都是沒有實際用途的,因此 BP 公司雖然在事情上投入了極大量的資源,卻沒有相應的成效。

此外,哈佛亦針對提出眾包的主公司作出批評,指出雖然回收的方案很多,亦會產生很多新的想法沒有錯。不過,每間公司都有它所擅長以及熟悉的部分,公司的管理層亦難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它們已經熟悉的方案之上。而即便公司願意作出新的嘗試,資源和經驗的缺乏都很容易出亂子,導致最後的成品是四不像。

Photo from SEMrush

哈佛亦針對參加眾包的人作出了調查,他們認為眾包往往得不到好的創意的原因,亦需要由參與眾包的人的心理上作出剖析。哈佛最終把最主要的 4 種參加原因作出了分類,分別是:

一、內在動機:他們喜歡主動地去解決現存的問題,從而獲得成就感。

二、學習動機:參與眾包方案可以獲得新的知識,讓他們從工作中學習。

三、社會動機:參加者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同,或是成為社會共同體的一部分。

四、外部動機:某些人希望得到獎金或其他好處,例如更好的職業前境等。

由於參與者的動機不一,亦難以保證他們的方案的質素是經過精雕細琢或是含有專業知識或熱誠的想法,因此眾包項目最終回收的方案,多半是不能實用於真實社會的方案。然而,發起的公司還是得每份方案的去細閱、挑選,最終眾包項目就成為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Sour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