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非得已】扮工可能不是你的錯?偷懶的最高境界:在工作,但沒有在工作!

Strategy

1,863

六年前,德國小城Menden的一名公務員在退休那天給他的同事寫了封告別信,聲稱自己十四年來無所事事。「從1998年開始,」他寫道,「我上班的時候就一直心不在焉。早就為退休做好準備了—再見了朋友們。」德國Westfalen-Post 曝光了這封信,它瞬間紅遍了全世界。

這名德國官員的故事引發了一些與消極怠工現像有關的討論。有一份工作(having a job)必然要工作(work)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某些工作崗位又是如何以及為何變得有名無實的?

Photo From Internet

70%的互聯網擁擠都源自上班時間瀏覽色情網站

大部分工作社會學家傾向於認為,上班時間「偷懶」這種現象是無關痛癢的,也沒有太大的關注價值。各方統計數據顯示,我們的工作強度加劇,過勞現象亦與日俱增,而且大家深受各類壓力綜合症的困擾。

但另一項調查表明,人們平均每天會拿1.5到3小時的上班時間來忙自己的私事。研究還發現,在美國,有70%的互聯網擁擠都源自上班時間瀏覽色情網站,另有60%的網購都發生於早上9點到下午5點這個時間段內。此現像有cyberloafing之稱,它不僅發生在美國,新加坡、德國和芬蘭等國也未能倖免。

Photo From Internet

有趣的是,自稱從未賣力工作過的人群所佔的比例,長期以來一直遠遠高於那些自稱幹勁十足的人。討論人類因心理過度緊張而垮掉的論文和著作汗牛充棟,但卻幾乎沒人關注上述這種相反的極端現象。

探討「偷懶」問題的幾部著作其實都出自消極怠工者自己的手筆。法國作家Corinne Maier在《你好!懶惰》一書裏解釋了自己工作時心不在焉的原因。(這本書後來讓她丟掉了工作)

Corinne認為社會科學徹底誤解了辦公室工作的機制:「數以百萬計的人在職場工作,但其中的世界仍是晦暗不明的。這是因為談論此問題最多的是大學教授,而他們從來沒在這些地方工作過,根本不知道內幕。」

Corinne在法國公營事業單位做了好幾年行政工作,她認為這裏的工作變成了一種「裝腔作勢(make-believe)」,以至於在辦公室裏,好印象比實際業績重要,說詞比會做實事重要。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消極服從和虛假承諾成為了工作的核心,Corinne認為,只有對本身工作有興趣才可能努力工作。

Photo From Internet

做事的樣子

英國作家Steve McKevitt則在City Slackers一書中悲觀地宣稱:「在一個做展示就是一切的社會裏,你真正做了什麼逐漸變得不重要了,關鍵是你要表現出在做事的樣子。」

有一項民調顯示,在來自142個國家的受訪者中,有13%的職員對工作「十分投入」,然而卻有2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積極地怠工」。他們對自己的公司不僅有負面態度,甚至還有潛在的敵意,大部分的人更會乾脆選擇「辭掉工作」。

根據Salary.com的多次調查,沒有「足夠的工作可做」是如今最為常見的怠工理由。就服務業而言,工作中無事可做的時間比有事做的時間多且更難熬,例如花店老闆可能乾坐很久都等不到客人。

在OECD國家,生產力與1970年代相比已經翻了兩倍。問題是,生產力提升了,我們卻看不到什麼相應地減少工作時間的運動。另一方面,部分人會幸運地,可以在工作時間中做私人事情,而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應當明白,我們的經濟體不但在收入和職業保障方面有巨大的不平等,在工作激勵和內容方面也同樣如此。

各位打工一族有同感嗎?

Source:The Atlantic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