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讀書】閱書萬卷卻總沒有「滿肚墨水」的感覺?可能你一直用「錯」方法讀書。

Strategy

10,939

讀書的目的是認知升級,不是湊數量。

讀書本身,是一項技藝。技藝越精湛,獲取知識、升級認知的效率就越高。而錯誤的觀念,是精進之路上繞不開的陷阱,很多人身處其中,卻不自知。列出陷阱,在行動——反思——新行動的迭代中反復對照,便是救贖之道。

買來的書都要讀?

「書買回來,要一本本讀完,不讀就是浪費」這個觀點看似合理,實則錯誤。書不是瓜果蔬菜,我們不能用買菜的隱喻去理解買書。

曾國藩說,「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柳子厚自述所讀書,亦不甚多。」大部分書,無需讀。

很多書只是參照物,目的是幫我們對比出好書。陽志平老師在主題讀書法中,強調一堆書大於一本書。面對一堆書,大腦不僅會對比找出最靠譜的那幾本,還能找到該學科的核心知識體系。

讀書一旦開始,就要讀完?

馬奇區分了兩種學習,不理解因果聯繫的盲目模仿,是「低智學習」;深入理解因果聯繫的知識遷移,是「高智學習」。蘋果咬了一口,要吃完,所以讀書也要「有始有終」。這是低智學習。

有些書,目前不能讀懂,一味畫句號,只能自欺欺人。讀不懂的書,可以先放一放,等條件成熟後再讀。比如,丹尼特的《心靈種種》難懂,可以先大致翻翻。等讀完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平克的《心智探奇》和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再回頭來讀。

一種更高階讀書法是,快速找出書中的核心問題,帶著問題去工作生活,有所體悟再回頭讀書。問題是看世界的維度,新維度帶來新收穫。收穫多了,讀書的時機也慢慢成熟。

高效讀書的方法

很多人讀書,只有兩種狀態,一是從頭到尾讀完,二是想從頭到尾讀完,然後半途而廢。從頭到尾讀書,不問為什麼,根源於大腦天生愛偷懶,是典型的低水平勤奮。一本書快讀還是慢讀,哪些部分精讀、略讀或不讀,應該調動元認知,讓理性決定,而不是讓懶惰的大腦掌舵。

Photo from fcc-english.co.jp

讀過的書,不想再讀?

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重要,卻少有人重讀。重讀之難,不在認知,而在行動。

大腦喜新厭舊,一旦把書歸類成「已讀」,便不再好奇。即便「理性腦」知道重讀的價值,「蜥蜴腦」也失去了重讀的動力。

保持動力,需要一些 Hack(大腦的技巧。阿米爾參演《摔跤吧,爸爸》,增肥到 97 公斤,拍完大腹便便的橋段,再花 5 個月減回來,補拍運動員的部分。阿米爾說,「如果先拍年輕的部分,然後我去增肥,電影拍完後我還是胖的,到時候我就沒有動力瘦回去了」。阿米爾減肥成功,不僅靠毅力,更靠技巧。

那麼重讀時,如何 Hack 大腦呢?每次讀書,只讀需要的部分,不從頭到尾讀完。這樣,這本書永遠都是「沒讀完的好書」。大腦就願意重讀了。普通讀者習慣性地讀完,高階讀者故意不讀完。

讀書筆記是原文摘抄?

花很多時間摘抄,記大量筆記,是低效的勤奮。

原文摘抄沒有必要難度,不容易記牢;只是被動輸入,不涉及知識整理。用摘抄來加深記憶和加深理解,耗時低效。

Photo from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高效讀書的方法

摘抄筆記不如輸出卡片。卡片不僅有書中原文,更有讀者的觀點。輸出卡片的過程,就是最好的理解與記憶。卡片是最小組塊,降低認知負荷,容易復用。

每年讀 100 本書?

讀書的目的是認知升級,不是湊數量。管理學中有句名言,「想得到什麼,就獎勵什麼。」把讀 100 本書當成目標,本末倒置,最後只能得到 100 這個數字。

每年讀 100 本書,不如每年想明白 10 個問題,並完成 10 個輸出。用文章、產品或是行動等輸出指標,去倒逼讀書。

每年讀 100 本書,我們會滿足於「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而有了輸出的壓力,我們必須真正「knowing something」,不再關心一年讀了幾本書,一本書是否要讀完,某本書是否曾讀過。

Source:36kr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