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Anthony Moore認為大多數積累巨額財富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即使積累財富的秘訣幾千年來都是一樣的,大多數人仍然不會注意這些秘訣。
但如果你有耐心研究積累巨額財富的古老秘訣的話,你就有可能成功積累巨額財富。
這是7本他認為藏有這些古老秘訣的理財書藉:
- 《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人的驚人秘密》(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The Surprising Secrets of America’s Wealthy),作者:Thomas Stanley
- 《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作者:Napoleon Hill
- 《致富的科學》(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 ),作者:Wallace Wattles
- 《巴比倫首富》(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作者:George Clason
- 《抓住你的財富: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The Total Money Makeover: A Proven Plan for Financial Fitness ),作者:Dave Ramsey
- 《我來教你如何變得富裕》(I Will Teach You To Be Rich ),作者:Ramit Sethi
- 《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作者:Robert Kiyosaki
(1)任何人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因為財富是一種心態
像很多現在很富有的人一樣,《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Robert Kiyosaki曾經發現自己徹底破產了。此外,他失敗的尼龍錢包生意讓他負債超過100萬美元。
然而他仍然宣稱自己是一個富人。「我是個富人!」 他信心十足地對妻子說。
他知道他可以舉起雙手投降、放棄繼續積累財富。但他沒有。「我是個富人,富人不會那樣做!」他對自己說道。
儘管他的銀行存款為零,但他的財富心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從那以後,他通過《富爸爸窮爸爸》系列作品積累了數億美元財富。
除非你堅信自己能做到,否則你很難積累巨額財富。《思考致富》和《致富的科學》等書籍內容都以這個為前提。積累巨額財富要從你能成功的心態開始。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成功,你幾乎肯定不會成功。
當然,僅僅相信自己會富有無法保證你能真正變得富有。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可以積累巨額財富,那你肯定不能變得富有。
著名作家James Allen曾說過:一個人怎麼想,他就會怎麼做。」李小龍也有同感:「你習慣性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得到的東西永遠不會多於他認為自己能得到的東西。」
當你積累財富時,你可能會得到你相信你能得到的東西。
「只要你堅信自己能夠獲得一樣東西,你就能獲得。這種精神狀態必須是信念,而不僅僅是希望或願望。」——成功學大師 Napoleon Hill
好消息是:積累大量的財富這種內在信念是每個人都可以培養的。
但對於那些在貧窮中成長的人來說,建立「我很富有」這種身份認同可能極其困難。
但要養成一種「堅信無論如何你都會成功」的富有心態,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積累巨額財富的先決條件。
富人和窮人/中等階層的人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是他們對財富的看法。富人認為巨額財富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們看來,成功是肯定的。
大多數人並不真正相信他們會積累大量財富。如果抱著這種態度,他們很有可能真的就無法積累大量財富。
積累巨額財富從你的心態開始。如果你相信你能致富,你比那些不相信自己能致富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2)如果你聽從傳統的建議,你可能永遠都無法變得富有
無論是《巴比倫首富》和 《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人的驚秘密》 的作者,還是《抓住你的財富: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的作者,所有這些財富導師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不要聽大多數人的建議。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並不富有。大多數人身無分文、負債累累、財務狀況不佳。大多數人入不敷出,沒有任何存款,不做任何投資,也不開發他們的理財智慧。
既然這樣,你為什麼要聽這些人的建議呢?
「百萬富翁在財務上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想法的與眾不同。」——《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人的驚人秘密》作者Thomas Stanley
想想你這些年來聽到的最常見的財富理財建議。它可能包括這樣的建議:
- 省錢、節儉。
- 找一份薪水高的好工作。
- 投資組合多元化。
- 不要冒太大的金融風險。
- 你的家庭是你最大的資產。
- 每月按時還信用卡。
但根據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金融財富書籍,這種建議通常都是沒用的。
這些傳統的建議實際上是阻止人們獲得巨大財富的原因。這些傳統的建議通常是基於風險規避和恐懼,已經太過時了。富有的人從不會聽從這些建議。
擁有巨額財富的人最常見的特徵之一是,他們通常與主流的金融理財行為背道而馳。
109歲的Irving Kahn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資者,他曾經打趣說:「我建議私人投資者不要理會他們在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上聽到的主流觀點。這些主流觀點對他們沒什麼用。」
沃倫·巴菲特對此表示贊同:「一個優秀的投資者具有與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氣質相反的氣質。」
當其他所有人都在恐慌時,富人卻在利用這一點。Ramit Sethi曾經說過:「恐懼不是拿著錢什麼也不做的藉口。當別人害怕的時候,就會有便宜貨可買。」
真正富有的人會忽視這些傳統建議。
事實上,富人的行為通常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冒險的、衝動的,甚至是危險的。然而,擁有財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簡而言之:如果你想積累巨額財富,不要聽從傳統的建議。
「我會告訴你如何變得富有。關上門。當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巴菲特
(3)讓你的錢為你工作
大多數人只會為錢而工作。他們不知道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
《巴比倫首富》里這樣寫道:每一美元就像一個工人。如果你知道方法的話,這個工人是有神奇的能力去生產更多的工人的。每一個工人/美元可以為你開發數百個工人。
每一美元就像一顆小種子,它能長出更多的美元。這就是讓錢為你工作的本質。
這個畫面真的震撼到了Anthony Moore。這意味著人們每買一頓快餐,就會送掉四五個再也不能為我賺錢的小「工人」。買咖啡和其他小玩意兒也是一樣。
而且,即使把錢安全地存在銀行,實際上是在浪費錢的潛力。《我來教你如何變得富裕》的作者Ramit Sethi明智地指出:「由於通貨膨脹,你的錢存在銀行賬戶里一天,你就會賠一天的錢。」
沒有「種下」的每一塊錢都是一顆被浪費了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最終可能會長成一棵巨大的搖錢樹。那為什麼要扔掉種子呢?
所以Anthony Moore變得不願意扔掉我的種子,相反,Anthony Moore會學會如何種植它們來收穫更多果實。
這是被動收入和投資的全部前提。大多數人永遠無法體會到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在睡覺時就能獲得上萬美元被動收入的喜悅。
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月獲得2000美元被動收入的人比每月靠上班掙1萬美元的人更令人羨慕。
第一種人還有自己所有的時間去創造更多的被動收入。而第二種人,雖然有更多的工資收入,但他必須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工作上,他被自己身體精力的邊界和時間本身的邊界所限制。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曾這樣說道:富人通過不斷將資產利潤再投資於資產而變得更富有。
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但如果你想積累大量財富,你就需要把錢種植下去,讓錢生錢。
注:很多人對被動收入可能不是很理解,這裡有一些例子:資本收益、股息、來自業務的剩餘收入、來自房地產的租金收入、知識產權和版稅等等。
(4)積累財富通常看起來簡單而乏味
「現在過與眾不同的生活,以後你才可以與眾不同。」——《抓住你的財富: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作者Dave Ramsey
這是Thomas Stanley所寫的《鄰家的百萬富翁》的前提。他的團隊調查了數百名百萬富翁,發現他們大多數人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很多住著豪宅、開著豪車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財富。然後,我們發現了一件更奇怪的事情:很多擁有大量財富的人甚至不住在高檔社區。」Stanley在書中這樣寫道。
Stanley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
- 一個典型的美國百萬富翁為自己買一套西裝的花費從不超過399美元。
- 95%以上的百萬富翁會將20%的收入完全投入股市。
- 85%的百萬富翁是白手起家的,沒有做過典型的朝九晚五的工作。
從這可以看出:積累財富通常看起來很簡單,甚至很無聊。
將百萬富翁和像珠寶、汽車和房子這樣聯繫起來的刻板印象是不正常的。
《抓住你的財富: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的作者Dave Ramsey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典型的百萬富翁住在中產家庭,開著兩年或以上的二手汽車,在沃爾瑪買牛仔褲。
如果你不住在高檔社區,積累財富會更容易。
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像律師、醫生、對衝基金經理和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會讓你付出高昂的代價。由於大多數人沒有避免取悅他人的自律,他們把財富都浪費在了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上。
攀比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事實上,僅僅想讓自己看起來富有可能就會讓你破產。
「大多數人認為百萬富翁擁有昂貴的衣服、手錶和其他與其社會地位的物品。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鄰家的百萬富翁:美國富人的驚人秘密》作者Thomas Stanley
如果你不讓多餘的物質主義和表象來分散你的注意力時,你將會更有能力去積累大量的財富。
(5)積累財富需要時間,耐心是關鍵
通常,最富有的人開始行動的時間得最早,等待的時間最長。
Anthony Moore讀過的每一本書都一致認為:積累財富需要時間。通常,最大的財富增長發生在最後。
巴菲特的淨資產超過770億美元。但你知道嗎?他在59歲之前的資產從未超過30億美元。他在自己60歲時這12個月內賺的錢比之前59年賺的錢的總和還要多。下面是巴菲特的財富增長曲線:
財富往往在等待之後突然降臨。這需要時間。關鍵是要開始行動,並培養做長遠打算和奮鬥的耐心。
「致富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開始行動。」——《我來教你如何變得富裕》作者Ramit Sethi
大多數人阻止自己積累財富,因為他們總是把精力浪費在短期的努力上。
這就是很多人通常通過投資和股市變得極其富有的方式。他們等待著,有時他們等到自己的投資出現虧損,但他們並沒有因此驚慌失措地拋售。然後,他們找到了金礦,而其他人都沒有足夠的耐心等這麼久。
積累財富是一場持久戰,你有耐心嗎?
《抓住你的財富: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的作者Dave Ramsey說:「人們如果想要什麼,就希望能立刻得到,這是人類的天性。這也是不成熟的表現。願意為了更大的成就而推遲享樂是成熟的標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可能神奇地繼承了巨額財富的人卻不知道如何管理這筆財富。「問題不在於賺錢,而在於理財。」《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說道。如果將一筆巨額財富突然地給一個無能的人,這可能會毀掉他
你需要學習如何負責任地擁有巨額財富。這需要時間和個人投資。正如你的錢需要時間來增長,你也需要時間來成熟,並學會如何在不損失錢或讓你破壞你的價值觀的情況下成功地擁有這麼多錢。
財富更多靠的是勤奮工作、持之以恆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自律。
(6)巨大的財富意味著你不工作,你擁有
「普通人工作非常努力,收入卻很少,他們執著於工作穩定的幻想,期待著每年有三周的法定假期,或許在工作45年後能領到微薄的養老金。」——《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
我們一起想象有這樣兩個人。他們都想成為生活教練,都想變得富有。
第一個人全靠自己從無到有地打造了一個生活教練業務。雖然他有可觀的利潤,但他總是很忙。他的收入與他工作的時間直接相關,他每天只能工作這麼長時間。
第二個人同樣打造了一個生活教練業務,但他聘請了其他教練來做這項工作。很快,她所有的客戶都去找他招聘的教練,每個客戶都給他提成。她只在想工作的時候工作,睡覺的時候也能賺錢。
這就是擁有的力量和工作的力量之間的顯著區別。
如果你根據工作時間來限制你的收入,你將永遠都會遇到天花板。你只是一個人。但如果你擁有一家公司,你就消除了所有的限制。積累巨額財富才變得有可能。
積累財富幾乎總會涉及擁有多種收入來源:業務業務、被動收入、附帶項目、特許權使用費、股票、投資等。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可以很少的時間就能增加你所擁有的。 Tony Robbins擁有近30家公司,但他幾乎沒有花時間在這些公司上,他雇別人替他做這項工作,而他卻能從中獲得大量收入。這是富人的典型行為。
擁有還意味著能降低你的財富稅。稅收是最大的財富榨取者之一。你的稅越少,你的錢就越多。在大多數地方,所得稅大約是25%。但很多人並不擁有,他們大部分的錢都來自他們的工作收入。擁有房地產和投資等資產的稅率通常要低得多。許多投資的稅率低於20%。被動收入可能根本沒有稅。
在 Thomas Stanley看來,為了積累財富,你需要將已實現收益(已納稅所得額)最小化,將未實現收益最大化。
窮人不投資,他們不擁有。他們工作越來越努力,獲得的收入需要交納的稅也越來越多。
這不是積累巨額財富的方法。擁有才是。
(7)提高你的金融理財素養是最大的財富刺激劑
你只會變得像你所知道的那樣富有。
你的金融理財智慧可能是積累財富的唯一最強大的刺激物。
「如果你要去建立帝國大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個深坑,打牢基礎。如果你只是想在郊區蓋個小屋,你只須用6英吋厚的水泥板就夠了。大多數人,當他們努力致富時,總是試圖在6英吋厚的水泥板上建造帝國大廈。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如此說道。
要想積累財富,你需要有深厚扎實的金融理財知識和素養。積累巨大的財富其實並不罕見,但能保持這樣的財富水平才罕見。
這對於像Anthony Moore這樣在會計學考試中得了D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積累巨大的財富,需要在金融理財知識上認真做一些投入。幸運的是,現在有很多這方面的在線課程,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一定非得去學校才能學習。
「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在金融理財方面的知識比其他人更深厚。」——《富爸爸窮爸爸》作者Robert Kiyosaki
面對預算、現金流或稅收等複雜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應對。但如果你想積累大量財富,你需要學習。如果你不知道金錢是如何運作的,你永遠無法積累財富。
大多數窮人和中產人士永遠不會主動去學習財富積累的基本原理和知識。他們不投資於教育或個人成長。他們不讀金融書籍,不上在線課程,甚至不學習如何制定預算。他們這方面的知識空白只會導致他們的家庭在他們死之前都一直貧窮下去。
用Robert Kiyosaki的話來說,不懂財務知識是導致財務困境的根本原因。
Anthony Moore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認為,積累財富需要你在個人成長、學習、閱讀和瞭解金錢是如何運作等方面進行持之以恆地投入。沒有知識就沒有財富。
Source: Medium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