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再工業化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Column

2,482

新冠肺炎爆發後,很多有心人都紛紛在港設置口罩工場,希望透過工業本地化,來減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香港普羅大眾對口罩生產本地化的支持,令到香港「再工業化」這個話題,再次受到社會的熱烈關注和討論。其實香港政府在施政上一向都有提及「再工業化」,可惜在欠缺資金支持及具體政策下,「再工業化」一直都只聞樓梯響,不見得有任何具規模的項目可以落地。「再工業化」進展緩慢的原因,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詳。而這些原因,都可能與一個長期對香港金融系統有穩定作用的聯繫匯率有密切關係。

土地及人才只是表面現象

先說說在社會上,比較普遍解釋香港「再工業化」緩慢的原因。第一個是土地問題,舉例在疫症初期,縱使很多人都有能力找到機器及生產物料,但卻找不到無塵車間。即使找到了,如果不是疫情關係,其市價租金或建設無塵車間的資本投入,都使生產成本難與世界工廠競爭。另外,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原因是製造業人才短缺。香港教育近年不重視工業學院發展,使本地學生選修科目時,都傾斜至工商管理等科目,原因除了是市場需求比較大之外,其仕途發展也比較清晰。即使口罩生產令「再工業化」在短期內遇到商機,也不見得本屆優異考生會改變初衷,升大學時修讀和製造業有關的冷門科目。

聯匯本意是促進出口製造業

土地問題及人才短缺這兩個基本解釋雖然是事實,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才是重點。這種現象在某程度上,是香港堅決維護聯繫匯率的必然結果。現時,金融業在香港經濟中可說是舉足輕重,當中聯繫匯率作為促進香港金融發展的貢獻,應該不容置疑。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雖然在1983年實施,但與其他貨幣實施掛鈎,其實可追溯到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該條例規定香港銀行在發行港元紙幣前,需向外匯基金以英鎊購買負債證明書。目的是希望透過與英磅掛鈎,減低全球其他貿易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地區)與香港的匯率波動,長遠促進香港的出口製造業。這個劃時代的貨幣改革,更奠定日後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基礎。

早年前曾多次調整聯匯制度

香港其實自1935年後都有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但1983年之後卻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決定了香港未來的經濟結構。原因是在此之前,香港曾於多次的經濟或金融危機下,變更與港元掛鈎的對象及其掛鈎比率。例如,早期是16港元兌1英磅,其後是5.085港元兌1美元,之後又變更為自由兌換。直至後來進入80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及中英談判僵局而引發的資金外流,市民信心出現動搖,令港元貶值不斷。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令港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了穩定香港金融系統,香港政府再次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讓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這個聯繫匯率制度就沒有再變,更一直實行至今。

重置聯匯就如一次性升值或貶值

就如前文所說,早期聯繫匯率制度是希望透過與強國貨幣掛鈎,減低匯率波動,從而促進香港製造業及出口。有趣的是,這個兌換比率其實過去進行了多次變更,嚴格來說香港政府並沒有堅定地實施。在每一次其掛鈎貨幣對香港經濟不利時,就強行修正匯率系統。如果香港堅決不作調整,就自然會出現經濟衰退。早期聯繫匯率制度的多次變更,在某程度來說是一種「重置」。情況就像實施固定匯率的國家,面對經濟或金飄危機時,在考慮金融穩定及出口競爭等各因素後,選擇一次性升值或貶值。這種調整的目的,就是希望使製造業重回世界競爭位置,讓產品在出口時更具吸引力。

香港選擇了金融穩定為優先

之所以說1983年是香港匯率制度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是因為自此之後,香港匯率制度以「金融穩定」為優先。聯繫匯率從過去提升香港出口製造業競爭力為第一目標,變更為穩定金融市場為首要任務。香港在1983年後的幾次經濟危機,都有人提出,要求放棄聯繫匯率制度,或重置匯率。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新興國家貨幣大幅貶值,香港在與美元掛鈎後的生產成本,無法與其他出口國家競爭。在極端情況下更需要透過通縮,來抵銷強美元所產生的副作用。而在美國次按危機後,聯儲局透過低息政策挽救美國經濟,間接使香港資產價格上升,此期間也有部份人士,要求香港放棄聯繫匯率政策,減緩資產泡沫的形成。在經濟危機時,堅決維護聯繫匯率所帶來的金融穩定,是透過犧牲其他行業來換取的。這種犧牲可說是一種選擇,就是香港選擇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先保障金融行業的利益為優先。

聯匯下經濟結構單一是必然

在這種邏輯思維下,香港堅決維護匯率穩定的決心,就成為香港金融業的優勢。也令香港的借貸成本比其他經濟體低,這對資本市場市場的發展十分有利。過去中國企業利用香港作融資平台,某程度是利用透過與美元掛鈎的港元,間接得到美元融資。香港的製造業,由過去生產衣服,變成幫助生產上市公司。工廠裡的員工,就變成穿著西裝的銀行職員。香港金融業其實就是最大的「製造業」,把中國企業放在資本市場,買家同樣是來自外國。由於金融行業在營運上,比一般製造業更具槓桿效果,其邊際利潤與其他行業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過去二十多年香港金融行業的過度傾斜,抹殺了香港其他行業的發展。即使是香港其他的專業服務,例如法律及會計,其實都是在服務金融行業。這也解釋了中環的租金為什麼只能容下金融業,優秀的學生都選修環球工商管理,希望畢業後可以進身投資銀行。

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本文並不是探討聯繫匯率的對與錯,是否取消或重置的問題,就留給擁有大智慧的人去解答。本文想表達的是,聯繫匯率與維護金融穩定兩者本身,就已經假設了金融業是香港最重要的行業,當中沒有利潤空間可以讓給其他人。即使是產業升級,也只能是金融科技。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命運,其實在八十年代初中英聯合聲明、聯繫匯率及堅定維護金融穩定下,早已經命中注定只會成為全球金融中心。這種假設並沒有對錯,只是一種選擇而已。只是世界上有很多經濟體,都沒有做這種選擇的需要,並透過實行浮動匯率機制,令經濟結構自然調節,讓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所有行業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優待,生產優勢最終都來自於其相對價格。但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加上堅決維護金融穩定的決心,就代表金融業永遠都是香港經濟體中的真命天子或掌上明珠。在這種命題之下,又如何容得下「再工業化」呢?

後記:在此想說聲多謝,致敬在港設置本地口罩生產工場的每一位有心人。看到口罩「再工業化」的熱情與香港殘酷的現實環境交織在一起時,有感而發。開始時本想用一個輕鬆方式表達,但最後卻越寫越嚴肅,差一點連經濟學中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也想寫出來。另外,喜歡我文章嘅讀者,可以到我嘅Facebook專頁《中環路人甲》讚好,俾啲意見。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