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泡沫】沉醉在Instagram的世界容易產生認知失調,在不知不覺間釀成不必要消費的習慣

Finance

670

奢侈品的需求彈性相對較高,如何吸引市場上的買家就成為了廠商的大課題。在社交平台日益強盛的現代,Instagram 就成為了一項無與倫比的宣傳工具。輕點貼文上的標籤,就可以連結到相關的貼文觀看,但我們又可有想過其實在查看這些圖片的背後,也同時是在令自己潛意識中變得更愛花錢?

Photo from The Verge

37 歲的多倫多女性 Visage Vijay 閒時最愛的活動就是在 Instagram 上遊蕩。在與丈夫前往愛爾蘭旅遊前的幾星期,就在 Instagram 上看了不少朋友和名人擁著 Chanel 手袋的圖片,弄得她也心癢癢的想要豪花 3000 美元去購買她的首個 Chanel 手袋。早在 2017 年時,Visage 就曾因 Instagram 的刺激在到意大利旅遊前購買了一個差不多價位的 Prada 手袋。她指,無論在哪裡看到甚麼她有興趣的東西,她都會習慣性地先到 Instagram 上搜索一下它的標籤,因為她認為其他人的貼文是在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日常中經常會遇到的不實廣告,這會令她對自己想要購買的物件更有信心。

但事實是這樣嗎?經濟學家提出一種名為「可見性偏見」的概念,學者認為人們普遍傾向於與他人談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我們會看見別人消費的一面而並非不消費的一面。將這個理論引申到社交媒體的話,就可以理解為用戶習慣把自己最好、最風光的一面展現於別人的眼前,而其他人自然無法看到他們私下的面貌。久而久之,長時間浸淫在這些訊息中的用戶便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經濟狀況,並嘗試去乎合這個「虛假」的社會經濟現況——換言之,進行更大量的消費。

Photo from Daily Express

「這就像一個骨牌效應,貼文可以引發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多倫多大學的商學院教授表示,「它不一定會讓你感到壓力然後被逼去做同樣的事情,但往往你看的就是與你有相同信念目標的人,所以你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做出類似的行為。」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傳播系教授則指,社交媒體的興盛更是把「可見性偏見」的影響不停地放大,因為消費活動變得更明顯、更突出,「消費模式在社交媒體上出現會使我們的生活被消費活動所包圍,令我們有更多的消費傾向,而社交媒體只會放大這些傾向。」

 

Source: BBC Worklife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