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文明】從泥板進化到加密貨幣的文化河流,源自5000年前的貨幣發展史

Finance

2,829

你有想過為甚麼你手中的 100 元鈔票會有 100 元的價值嗎?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種「信念的力量」。過往的鈔票普遍被稱作「銀行券」,當初的經濟體系以金、銀等貴金屬作本位,所以當時的「貨幣」有一定的重量,而「銀行票」則是由人民將等值的金屬存予金匠,再由金匠發出的票據,只要出示票據便可將金屬贖回。這種貨幣的運作模式早在中國宋代就有所記載,當時的錢莊發出「銀票」作存放貨幣的證明,由他們開發的「交子」亦被視作世上首次出現的紙幣。然而現世代的紙幣已不存在兌換等值貴金屬的功能,它們的「價值」全來自我們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它有「價值」,意識影響客觀存在的例子,其實就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流動著。

Photo from 書史

17 世紀後期,剛成立一年的英倫銀行首次發出了一種永久流通的銀行券,並印有「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的字樣,保證持有人能隨時到銀行換領貴金屬。由於英倫銀行的組成是由大量英國國債支撐,所以它們的保證,基本上與國家的保證無異。久而久之,銀行券的持有人相信票券的價值甚至大於它本身所保證的真正意義,這種換領制度也在 1931 年被正式取消,這些銀行券就成為了真正的「信用貨幣」了。有趣的冷知識:英磅及港幣上到現時都保持列印上述的字樣,就只是致敬從當時的英倫銀行留存下來的傳統。「兌換成黃金已不再可能,而英倫銀行的紙幣只能兌換成英倫銀行其他相等面額的貨幣」英倫銀行的網站上如是說。如果你有看過美國的紙幣的話,它們並沒有類似的字句,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句簡單的「因神,我們相信」(IN GOD WE TRUST)。

要追溯貨幣的源頭,則要回到四大文明古國的時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超過 8000 年的文明歷史,當然也不乏以貨幣交易的歷史。目前最古老的貨幣歷史中顯示,大約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在利用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作為流通貨幣。據說他們還會使用大麥、銅、銀或金等物資作為交易媒介。大約 1000 多年後,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利用貝殼作為交易媒介,因為貝殼能簡單計算,而且堅固耐久,又便於攜帶,差不多集齊了所有作為貨幣的條件。後來天然貝殼並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交易需求,便出現了人造銅貝、金貝等仿製貝殻作為貨幣。貝幣在中國的歷史相當悠久,就連在文字結構上,與金錢有關的文字都多有「貝」字部首,例如「財、購、賬」等。

Photo from Internet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正式的金屬貨幣「布幣」。直到後來發展的刀幣、圓錢等,慢慢地金屬這種價值更高、更穩定的材質就成為了貨幣的主要選材。與此同時,世界上也有不同的貨幣系統,比如說瑪雅文明就從不曾生產貨幣,取而代之的是採用可可豆等天然產物作交易。而中國在公元 860 年的著作《雲南志》中記載,當時食鹽也曾被當作貨幣作交易用途。「金條作為大貨幣,而食鹽作為小貨幣流通」,書中描述的貨幣系統大致上就是如此。然而,食鹽很明顯並沒有乎合作為貨幣的條件——它難以保存、計算,更重要的是食鹽的客觀價值並不穩定,所以它很快就退出了貨幣的舞台了。

雖然貨幣給人的感覺就應該是輕便易攜,但即使不具備易於攜帶的特性,也不一定無法成為貨幣。一種在西太平洋的小島雅浦島上流通的石幣的重量數以噸計,而且這種貨幣的特色就是越大、越重越值錢。居民相信它的價值並不是在於它本身有多稀有或貴重,反而就是它們難以搬運的特質被賦予了價值。然而這種石幣並不能輕易取走,所以居民都會以「記載所有權」的方式來確認它的價值,只要居民認同了石幣歸誰,它就歸誰,並不需要移動它們。巧合的是,其實現代的區塊鏈就是利用這個邏輯去運作。所以說,貨幣系統代表了文明的發展,而文明的發展同時亦是智慧的體現。

Photo from 链闻

自 1997 年香港的八達通被發明後,世界就進入了電子貨幣的時代。過往管理複雜的財務系統的工作現在就由電腦為我們代勞,而我們也無需再考慮貨幣流通時遺失、耗損等問題。近年來加密貨幣的發展更是首次將全球的貨幣系統連結起來,以前所未有安全、穩定的方式去儲藏著我們擁有的貨幣。現時全球的現有金融體系都在因加密貨幣的不可控制性進行圍攻,雖然不肯定加密貨幣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不斷發展出更優良的貨幣系統,因為這就是我們擁有文明以來,一直樂此不疲的事情。

 

綜合報導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