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的股齢不長甚麼沒有買賣股票,相信也會聽說過「一月效應」這個詞。一月效應是指一月份的回報率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報率很多時會呈現負值。在傳統股市智慧之中,每逢踏入新一年的一月,股市總是升的多,跌的少。最初出現一月效應的國家是美國,然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陸續發現一月效應存在其他股市之中。
這個效應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它有統計學數據的支撐。因此不少股民希望在12月買入股票,到了來年的1月再打股票賣出,賺取豐厚的回報。
有學者分析這個效應出現的原因,認為股市在一月會大升是因為基金多在12月做年結,藍籌股的回報較低,不過風險同樣低,可能會令基金表現 沒有那麼吸引,所以辦法就是在年初之時,購入一些二、三線的公司股票,藉著它們來提升基金回報,然後在年結之前,把這些股份沽出,換入藍籌股份,使到基金持股列表更加好看,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亦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年終花紅效應。傳統西方派發花紅日期,多在12月尾、1月初。人們把花紅或雙糧投入股市的時間多在1月,因而帶動股市出現一月效應。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一月效應的意義發生了轉變。坊間的「一月效應」是指一月份的股市走勢具有指標性的作用,預示了接下來一年內的股市總體走勢。但這個說法真的可靠嗎?
補充一下2017年的數據,2017年一月股市上升了1100點,約5%。而全年股市則上升了8000點,近40%的升幅。但即使一月效應在2017同樣應驗。從以上的圖片可見不應驗的年份佔一半以上。可以說相信坊間的一月效應還不如到澳門買大細。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