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燈火輝煌,綠草如茵。這裏,每星期都會上演一場衣香鬢影的社交宴會。一個世紀以來,從不間斷。
「想進入馬會的上流社交圈子嗎?你至少要認識五位關鍵人物,才算得到入場券。」香港賽馬會 Racing Specialist 兼財策專家、金融機構 Frontier 助理副總裁 Amy Kwan 說道。
在她眼中,賽馬與生涯規劃,有著驚人相似性——兩者都需要精準分析、策略佈局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從殖民象徵到頂級會所
香港賽馬會跨越一個世紀的歷史,始終是社會階層的縮影。等級與規則,在這裏交織成一個無形的上流社交圈子。
香港賽馬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846年,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初期,英國人已將這項運動帶來香港。
當時的賽馬活動,主要集中在黃泥涌谷的跑馬地舉行。早期賽馬純屬精英活動,參與者幾乎全是英國官員和洋行職員,華人幾乎被完全排除在外。
1884年,香港賽馬會正式成立,接手管理香港賽馬事業。賽馬會成立後,迅速成為殖民地社會的重要社交平台。
當時的賽馬活動,不僅是體育競技,更是社會交際的重要場合,政客、商人和社會名流在此交流互動。

二十世紀初,賽馬活動開始接納華人成為會員,也開始有華人參與練馬等工作,甚至成為騎師。戰後,香港賽馬逐漸走向職業化和國際化,慢慢香港賽馬正式實現職業化,開始引進外國專業騎師。到了1978年,沙田馬場落成,同時標誌著香港賽馬事業進入新階段。
香港賽馬會除了體育競技功能外,長期以來也是殖民地及後續香港社會重要的社交平台,政界、商界及社會名流常聚集於此,形成一個獨特的上流社交圈。

想成為馬會會員絕非易事。Amy在訪問中細數:「要做到馬會會員,首先要由1位名譽董事、名譽遴選會員或遴選會員提名,同時獲另1位名譽董事、名譽遴選會員或遴選會員附議,再加3位準備支持他入會申請的馬會會員。」
她指出:「簡單說,就是要認識五位很重要的關鍵人物,才可以拿到一個提名的資格。」
馬會現有約26,000名會員,但可使用全部馬會設施的全費會員,人數只有約16,000人左右。這些會員中,不乏香港政商界的頂尖人物。
會員等級決定了一切。Amy 解釋:「賽馬會員可以使用沙田和跑馬地馬場的設施,並預約專用廂房。而全費會員可以再多用一些設施,他們可以隨時享用沙田會所、跑馬地會所及雙魚河鄉村會所。」
對於許多申請者來說,競駿會(The Racing Club)是進入馬會的跳板。Amy表示:「成為競駿會會員相對簡單一點,如果你是年青才俊,例如專業人士、醫生、年輕企業家等,還要熱愛賽馬、對生活有品味。可能這樣可以輕鬆一點,先由競駿會這個渠道,慢慢再成為賽馬會員。」

神秘廂房體現的身份象徵
在馬場內,不同樓層的廂房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
Amy向記者描述道:「有多層看台的跑馬地馬場,雖然大家在看同一場比賽,卻有非常不同的空間選擇。」
「普通的馬迷通常在公眾席,以$10便可入場,且很熱鬧,較有比賽氣氛;樓上,有大屏幕的影視廳和可以透過玻璃牆壁觀賽的餐廳;再上多幾層,就是更具神秘色彩的廂房。」這些廂房分別屬於馬主、特定公司機構、遴選會員,以及董事。
廂房的差異,不僅在位置和裝修,更在於其代表的社會地位。Amy 指出:「一說到董事廂房,只供馬會現任十二位董事預約。而在跑馬地馬場,他們還有自己的獨立廂房。」
廂房內的氛圍與樓下截然不同:「樓上的馬主和董事廂房,裝修是含蓄的英式風格。」而且,要進入董事廂房或馬主廂房,便需嚴格遵守衣着規範。
Amy強調:「男士必須穿西裝外套、恤衫、長褲及打領帶;女士需穿連衣裙、襯衣、裙或長褲。如果你穿任何短褲、球鞋,即使是很貴價的拖鞋,都不可以進入這些廂房。」
這規範執行之嚴格,連天王巨星也不例外。前陣子便發生了「郭富城被拒進沙圈」事件,身為馬主的郭富城被指因沒有穿上西裝外套,而被工作人員拒進馬場沙圈。

馬場內外的權力遊戲
在馬會這個頂級社交圈中,人脈交換隨處可見。
Amy分享了她工作中的觀察:「有時一些客人進來馬場,目的就是為了交換卡片,不停認識不同的人。他們未必有興趣投注,也沒有興趣研究賽馬。」人脈——是他們進場的最大目的。
另一常見現象,是馬場中的「家族傳承」。「很多爸爸媽媽——可能他們是馬主會員——當其子女一到十八歲,就會帶他們入馬場識人,子女們開頭可能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爸爸媽媽就會帶著他們到處認識人。」
「我猜,可能爸爸媽媽都希望他們像自己一樣,透過在馬圈認識不同的人,從而將來可以幫助他們自己的生意,或者建立一些商業人脈網絡。」Amy 說道。

藝人與知名人士的曝光策略,也是馬場一景。
「有時我自己在工作上都會見到,有些可能是馬主,在他出馬的時候都會邀請一些藝人。我相信那些藝人都希望可以透過馬主贏馬的時候,爭取多一些曝光的機會。」
雙軌人生:賽馬分析與財務策劃的交會
作為罕見的橫跨賽馬分析與財務策劃兩個領域的專業人士,Amy發現兩者擁有共同核心理念:「賽馬分析與財策,講求的都是分析與策略。」
Amy解釋:「接觸到賽馬這個工作,都是和客人透過交流、分析賽馬。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我這份工作,和我現職財務策劃這份工作很相似,因為都是透過分析和思考賽馬的投注策略,幫客人怎樣去賺錢。」
「同樣,在我自己金融的工作裡面,我就是透過幫客人去選擇一些合適的理財產品,介紹給他們。兩份工作,息息相關。」

Amy將賽馬的分析方法運用到財策專業之中:「好像我做馬會這份工作,也是會分析馬匹的狀態、騎師與練馬師的配合等等。馬匹本身當然都很重要,它不同時候會做不同的操練,例如游水、踱步、拍跳,都是為了讓馬更加穩定,從而有好成績。」
「等於我自己本身做財策這份工作,其實很相似。因為我自己不只是銷售公司有多好、產品有多好,我都會真正了解行業的需要,去分析一下究竟哪些產品最適合客人,幫客人策劃自身的長中短期人生規劃。」
「在金融裡面,我要幫客人想哪些方案最適合他,也要經過很多思考與分析。而在賽馬裡,同樣要分析。」

Amy 見證了許多試圖通過馬會實現階層跨越的例子。她發現,馬會社交圈的本質是資源交換。「很多人都覺得,能夠有機會進來馬場,入到董事廂房、馬主廂房,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對於那些希望通過馬會拓展人脈的年輕人,Amy建議,一定要保持真誠與熱誠,敢於挑戰,喜歡思考。

「很多人進來馬場,可能真的就是為了交換卡片。」Amy 靜靜地說。她看見那些手持名錶、穿着筆直西裝的人們穿梭於廂房之間,眼裡閃爍的除了是對賽馬運動的熱愛,更是對人脈與資源的渴求。
在她看來,馬場如人生,贏馬的關鍵也許並不在於手中的那張「粉紅紙」,而是能否破譯馬場背後那套以人脈與專業知識為密碼的無形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