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小紅書算法全透視:香港創作者如何靠「真實感」突破流量困局?|Billy Cheung

Feature

10

近年來,不少香港商家和品牌積極進駐小紅書,卻發現即使精心製作的內容,也難以獲得預期的流量與曝光。這並非單純的內容質量問題,其核心在於該平台獨特的算法邏輯——「真實感」已取代精緻美學,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香港創作者的流量困境:為何優質內容無人問津?

許多本土內容創作者習慣將Instagram、YouTube、Facebook等平台的內容策略直接應用到小紅書,或者將內容照搬過來:高飽和度濾鏡、精緻構圖、完美劇本,這些曾在其他平台屢試不爽的流量公式,卻在小紅書頻頻受挫。

問題核心在於:小紅書評估內容價值的標準,不再是視覺美感,而是轉向實用價值和情感共鳴。

這種對「真實感」的推崇,正是小紅書區別於其他平台的魅力所在。

例如,同一款產品測評,在Instagram上獲得高互動的專業攝影圖片,在小紅書可能反應平平;反之,用手機隨手一拍,加上簡單的使用感受,卻更受用戶歡迎。

這背後是內容價值的轉向:用戶傾向推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參考,而不是去欣賞遙不可及的完美。

流量底層邏輯:爆款內容的數據密碼

要理解這種轉向,我們必須拆解小紅書流量的底層邏輯即,在小紅書這套互動評估系統中,不同互動數據的權重標誌著用戶對內容的認可程度:

  • 點讚量:反映內容引發的情感共鳴與即時認可。
  • 收藏量:體現內容的長期實用價值與反覆參考意義。
  • 轉發量:代表內容的可探討性和分享價值。
  • 評論量:內容激發互動深度與話題熱度。
  • 關注量:用戶對內容擁有更高的信任,以及對創作者的吸引和期待。

當我們深入拆解小紅書的流量數據,可以發現,其邏輯不再依賴單一的標籤化配對,而是構建量一個涵蓋內容質量、用戶信任與實用價值的多維度評分體系,從而推薦最「有用」的優質內容。

小紅書算法剖析:為何更受歡迎?

於是,我們可以將小紅書算法理解為對用戶體驗忠誠度的堅持。

所以,當KOC(關鍵意見消費者)隨手在平台分享日常生活時,往往比KOL(關鍵意見領袖)精心編制的完美演繹更受歡迎,更能讓用戶感同身受。

當用戶疲於應對過度包裝的商業內容時,一個與自己處境相似的「身邊人」分享的真實體驗,更能打破心防、建立信任,從而達到了「去商業化」的效果。

這種現象並非完全否定商業的價值,而是通過真誠分享,拉近產品與用戶的距離,讓商業回歸服務本質。

「活人感」修煉指南:打造真實人設的實戰策略

在這個AI內容泛濫的時代,用戶更渴望看到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活人感」。對於香港的內容創作者而言,理解這一現象至關重要。

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製作完美但「離地」的華麗作品,不如回歸現實發掘能引發共鳴的生活點滴:上班族搭地鐵的OOTD、辦公室三點三的下午茶分享、藏在家樓下的隱世小店探訪……

只有真正站在用戶角度思考,提高有溫度、有情緒價值的內容,才能獲取更多流量、更高的用戶信任度。

破解小紅書算法密碼:「真實」才是新流量密碼

歸根究底,小紅書算法的本質,實際上是透過數據處理去尋找那些值得被看見的真實。

對於香港創作者而言,與其陷入流量焦慮,不如回歸本心——在去商業化、去網紅化的趨勢下,專注於打造有情感、有生命流動的用戶體驗。

「真實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文字描述,是突破流量困局的對策。擺脫無聊的模板化、流水線式的生產,嘗試向你的「互聯網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