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金融基建遇上區塊鏈|崔添偉

Feature

8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最近完成首宗基於區塊鏈的私募基金交易。這是一個訊號:交易所級別的基建,已經開始把分佈式帳本技術(DLT)納入核心流程。資產發行、交易、結算到資產服務,全程數碼化。這種由傳統金融主導的落地,比任何加密貨幣的口號更具說服力。問題來了:亞洲準備好沒有?

內地的技術基建優勢在於規模。無論是數字人民幣、星火鏈網,還是區塊鏈服務網絡(BSN),都在嘗試把支付、清算、甚至政務數據都搬上分佈式架構。這些平台的好處是安全、可控,能在龐大市場裡高效運行。但它們更像一張針對內循環的高速公路網,規模壯觀,卻未必容易讓外資直接駛入。國際投資者面對的挑戰是:標準、接口和法規,往往與全球市場不完全兼容。

香港的場景則完全不同。這裡缺乏龐大的市場容量,但在國際規則與技術標準上有優勢。港交所近年推出的Synapse平台,就是一個例子。Synapse不是公鏈,而是利用分佈式帳本技術和智能合約,重新設計跨境交易的結算流程。過去北向交易需要多層傳遞指令,常常因時差或資訊錯配而延誤。Synapse 把流程統一到一個平台上,所有參與者即時同步狀態,等於建立了一個「單一真實來源」,讓錯配和人工干預大幅減少。它還支援國際通行的 ISO20022 格式與 API,方便全球託管銀行接入。這樣的設計,說白了,就是要把香港放在「跨境結算標準的橋樑」位置。雖然目前仍是可選服務,但它展示了另一種路徑:以標準化和互操作性爭取國際信任。

當這兩張圖像並排,就顯得格外清楚:內地有規模卻偏向封閉,香港靈活卻嫌單薄。這並不是孰優孰劣,而是兩場「平行實驗」。各自突破,但其實完全有更好的方法。為甚麼不把這兩種優勢放在同一張桌子上?

如果內地的代幣化債券能在香港的結算平台上流通,既能用內地的交易量去壓測技術,又能透過香港的國際信任吸引外資,那就是一個完整鏈條。反過來,香港的 DLT平台若能在內地龐大市場測試,就能真正驗證系統承受力,從樣板走向規模。再加上監管科技的協同,內地的穿透監管與香港的合規透明,完全可以共建一條跨境KYC和AML的共享鏈,不只是節省成本,更是展示亞洲模式的一種範式。

至於數字人民幣,其國際化雖然受限於資本管制,但技術上已經成熟。香港完全可以作為清算橋樑,把 e-CNY 放進港元與美元市場試點。這樣既不碰觸主權紅線,又能在國際市場積累信任。

有人會質疑,這些想像過於理想。但倫敦的動作已經提醒我們:規則的重寫,往往不是等所有條件完美才開始,而是先由一個小場景突破,再慢慢擴散。如果亞洲繼續各自為政,規則就會由別人定義。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彼此的短板,並互相填補?

金融基建的競爭,不在於誰先喊口號,而在於誰能同時掌握規模與國際信任。內地的規模無可替代,香港的國際規則同樣稀缺。如果這兩股力量繼續平行,結果就是香港的優勢弱化;若能互補,中國才有資格在新一輪金融秩序重構中,提出自己的標準。倫敦的鼓點已經響起,下一個節奏,就是輪到我們決定要不要合奏。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