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招標監管須走向數碼化|崔添偉

Feature

5

近期的政府飲用水事件揭示香港招標制度的隱憂。涉事公司在投標文件內聲稱獲得內地知名水企授權,但供應商立即「致函澄清」,指出從未與該公司有合作,最終事件鬧上警方和海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化驗結果顯示飲用水本身並無安全問題,但整個過程暴露了不容忽視的現實:在2025年的今天,香港的公共採購制度仍然嚴重依賴紙本文件與事後追查,欠缺一套數碼化的供應鏈驗證機制。當爭議出現時,政府部門最有力的依據,居然仍然是一封蓋章的函件。

為甚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仍要靠紙本澄清來處理合約糾紛?原因在於香港的行政文化與制度設計,長期重視「程序正確」而非「技術創新」。紙本文件有公章、有簽署,能夠成為日後法律訴訟的鐵證;相對之下,電子郵件、新聞稿或記者查詢則法律效力不足。這種制度上的保守思維,保障了官員的「安全感」,卻不足以應付現代供應鏈的複雜性。結果就是,虛假標書獲得通過,東窗事發後則依賴警方和海關調查。

資訊科技能提供成熟方案,令供應鏈驗證變得即時和透明。首先,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可篡改的溯源平台。假如今次的飲用水合約要求供應商在鏈上提交授權文件,並由內地品牌同步簽署確認,虛假標書便無法成立。所有資料上鏈後,不但可追溯來源,還能確保過程透明化,無需等到事後再靠函件澄清。

另外亦可引入電子簽章制度來提高保障。現時香港已經有電子交易條例,但在政府採購層面,電子簽章的應用仍然有限。如果所有投標文件必須經由認證的數碼憑證簽署,才能獲接納,便能即時確認責任人身份,杜絕冒名授權。這樣一來,無論供應商來自香港還是內地,政府都可以即時驗證文件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而不是等到事後才發現漏洞。

香港與大灣區可以推動數碼身份互認,為供應商建立統一的「數碼身份證」。當內地公司參與香港的投標時,必須用官方認證的數碼身份登入平台,提交所有合約資料。這種模式已經在金融業及跨境支付中逐步試驗,若能延伸至公共採購,將會大大提升效率與信任度。對於政府部門而言,即時驗證比起事後追查更能減少風險,亦能降低浪費執法資源。

飲用水事件帶來的最大警示,是政府應由「事後補救」轉為「事前防範」,透過數碼化手段將風險鎖死在源頭,避免假文件能輕易流入體制。如果香港能率先建立一套數碼化的供應鏈驗證平台,不單可以服務本地政府採購,更可以成為區域性的示範。內地企業可以透過香港的平台,將授權資料上鏈,接受國際認證;國際企業亦可透過香港的制度,安全地與內地供應鏈銜接。這正正體現了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

真正的聯繫,不止於商務和資金流動,而是制度與科技的對接。當香港能夠將數碼身份、電子簽章和區塊鏈溯源引入公共採購,並進一步推廣至跨境合作,才算真正建立一個可信賴的聯繫平台,幫助國家建立國際化的標準,亦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