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控股(0861.HK),這家曾經被譽為港股科技明星的企業,如今卻因管理層動盪、財務危機及股東怒火而淪為市場笑柄。2025年6月的周年股東大會上,一場「血衣抗議」將公司推向輿論風口浪尖,徹底暴露企業管治崩壞的慘痛真相。
約20名股東親臨會場,其中4人身披寫有「郭為下台」及「還我血汗錢」的血衣,高舉「中國最壞企業家典範」的刺眼橫幅,矛頭直指公司主席郭為,指控其私人生活問題嚴重影響公司管治,導致業績崩盤、股價暴跌。
回顧神州控股的過往,這家專攻大數據、雲端運算及人工智能的企業,曾是香港資本市場的寵兒。在2010年後期,公司曾迎來高速增長期,憑藉在科技領域的前瞻布局,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的目光。但在2017年,公司卻因一筆22億港元的理財產品「暴雷」而陷入深淵,核數師安永發出「保留意見」,流動性幾近枯竭,股價跌至谷底,投資者信心崩潰。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神州控股在2018年實現了驚天大逆轉,錄得1.5億港元純利,隨後幾年更以驚人速度增長。2021年,公司純利飆升至7.1億港元,股價從低位2港元以下狂飆至7港元以上,成為市場追捧的科技明星。
這段時期,神州控股儼然是V型反轉的教科書案例。管理層信心爆棚,推出與業績掛鉤的期權激勵計劃,對賭2020至2022年的利潤增長,誓言帶領公司走向更大輝煌。投資者蜂擁而至,資金源源不斷湧入,市場對神州控股的未來充滿期待。然而,這種繁榮不過是曇花一現,背後潛藏的危機早已埋下伏筆。
好景不常在,2024年上半年看似穩健的業績報告,掩蓋不了下半年的崩潰式下滑。據報導,公司核心業務大幅萎縮,產品研發幾近停滯,員工流失率創下新高,旗下A股子公司神州信息(000555.SZ)更錄得嚴重虧損。股價從高位急速回落,幾乎抹去此前所有升幅,投資者血本無歸。市場普遍將此歸咎於行業競爭加劇及客戶數位化轉型放緩,但這些表面理由遠不足以解釋公司如此劇烈的墜落。
真正的元兇,在於企業管治的「人為」亂象,而在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股東的不滿徹底爆發。
投票結果顯示,針對董事任命及股本增發議案的反對票高達42%,反映出主要股東對管理層的不信任已達頂點。持股19.80%的廣州市城投系、11.02%的Law Debenture Trust及10.83%的廣州廣電運通系,合計持股超過40%,成為反對派的核心力量。相比之下,派息及重選董事叢珊的議案反對票僅約1%,顯示叢珊可能是董事會中少數獲得兩派股東共識的人選。這場高票反對的風暴,顯示出股東對管理層的信任已崩潰殆盡,是為長期積弊的總爆發。
這場風波的焦點,無疑是公司主席郭為的個人問題。作為神州控股的靈魂人物,郭為曾被視為帶領公司走向輝煌的領航者。然而,近年來,他的私人生活卻成為公司管治的最大毒瘤。據內地媒體報導,郭為因與前妻、前首席運營官郭鄭俐的離婚糾紛而心力交瘁。這場離婚案不僅牽涉巨額財產分割,還引發公司高層人事劇變。2025年1月27日,神州數碼(000034.SZ)公告顯示,郭為持有的部分股份因婚姻糾紛被司法凍結,這一事件如同一枚重磅炸彈,進一步動搖了投資者信心。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指控稱郭為涉嫌「公器私用」,利用公司資源以高價聘用一家新加坡顧問公司,而該公司的經營者據傳是其「紅顏知己」的女兒。這一行為被股東視為侵蝕公司利益的致命一擊,直接導致神州控股在AI與大數據時代錯失發展良機。2024年年報顯示,董事會及委員會成員頻繁變動,幾乎全與郭為的私人問題密切相關。他因個人事務分心,無力有效領導公司,導致管理層決策失誤、研發停滯、員工士氣低迷。這種「無人駕駛」的狀態,讓神州控股在競爭激烈的科技行業中迅速失速,淪為市場邊緣。
並且這場管治風波背後,離不開王曉岩與江彪這對資本幕後推手的影響。王曉岩作為內地投資公司中國希格瑪的總裁,曾是神州數碼前身深信泰豐的實際控制人。
在2015年,通過以40億收購神州控股IT分銷業務,助郭為完成神州數碼的借殼上市,成為扶持郭為的「貴人」。當時希格瑪與王曉岩合計持股22.14%,與郭為的23.66%旗鼓相當。然而,近年王曉岩頻頻減持,至2025年1月16日,希格瑪將剩餘5.04%股權以約10億元人民幣轉讓給與其關係密切的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而新紀元背後的江彪,正是希格瑪改制時的發起人之一,並長期擔任其董事。
值得注意,江彪曾因於2014年陷入西部礦業貪腐醜聞,退居幕後,但卻通過新紀元繼續操控資本運作,例如2024年10月至11月增持神州控股至6.08%股份。這種「左手交右手」的交易模式,顯示王曉岩與江彪長期聯手把持神州數碼,通過股權操作謀利,進一步加劇股東對公司管治的質疑,成為企業危機的深層推手。
神州控股的墮落,並非一朝一夕。早在2023年,公司就因聯營公司慧聰集團及歷史中信理財產品的拖累,錄得18.3億港元的巨額虧損。這一幕與2017年的理財產品「暴雷」如出一轍,當年公司因類似問題幾近崩盤。
如今歷史重演,股東對管理層的能力和誠信產生嚴重質疑。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財務的保留意見,以及銀行對公司流動性的抽貸行為,顯示市場對神州控股的信心已跌至冰點。股東會上的「血衣」抗議,正是這種信任危機的集中體現。
在香港,企業管治問題並非個案。近年來,港股市場頻現類似神州控股的案例,管理層因個人問題或決策失誤,導致公司陷入困境,股東利益受損。這些案例背後,折射出香港上市公司在透明度、問責制及獨立董事監督方面的不足。相比之下,國際市場對企業管治的要求日益嚴格,香港若想維持其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在這方面迎頭趕上。
股東會上的「血衣」抗議,是一場對神州控股管理層的公開審判。股東的不滿,不僅針對郭為的個人行為,更指向公司長期積累的管治問題。從理財產品暴雷到高層動盪,從業務萎縮到財務危機,神州控股的每一步墮落,都與管理層的失職密不可分。
作為一家擁有深厚科技底蘊的企業,公司在AI、大數據及雲端運算領域仍有一定競爭力。若能妥善解決管理層問題,引入更具公信力的領導團隊,並重建股東信任,神州控股或許仍有翻身的機會。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公司必須正視當前的管治危機,果斷採取改革措施。
股東的怒火,是對管理層失職的無聲控訴。這場風波不僅是神州控股的危機,更是香港資本市場的一次警醒:企業管治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人。
企業如人,命運由己,成敗皆在「人」之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