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AI建議影響升學選擇|崔添偉

Feature

9

每年大學升學季,都有數以萬計的香港學生面對重大抉擇,以往主要由校方、老師根據過往經驗和數據,提供意見,家長和同學亦會收集各類「情報」,以報讀心儀大學和主修科。今時今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工智能的普及, 各類人工智能輔助工具提供的建議越來越普及。然而,我們真的應該完全信任AI的建議嗎?這樣做會不會有風險?

AI在提供升學建議方面的確有獨特優勢。舉個例子,AI能瞬間分析大量數據,告訴同學哪些科系最有前途、薪水最高,或者工作機會最多。相對於例如「讀醫最賺錢」、「讀會計較穩定」、「讀藝術無錢途」之類的觀感意見,AI的建議看起來較客觀。加上老師教擔沉重,有時未必能即時回應同學的查詢,AI的快速回應便顯得及時。

不過,我們不應盲目推崇AI建議。首先,AI提供的數據分析未必完全適用香港本地情況。例如AI本身的數據基礎可能是基於歐美的就業市場數據,而忽略香港獨特的職業環境及市場需求,這樣AI的建議會顯得「有數據但無意義」。

更重要的是,AI只能分析客觀數據,但是並不了解個別同學的成績、志向、潛能、喜好。AI可以分析哪些科系市場前景好,但不會知道同學修讀該學系是否適合、會否快樂。舉個假設的例子,有同學在AI建議下選讀護理系,但其實他真正喜歡的是心理輔導工作,結果上了幾堂課就發現自己根本無法享受這個專業,最終會陷入迷茫。

此外,當大量同學都拿著AI建議作參考的時候,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同質化。每個同學都拿著相似的AI建議,於是大家的選科都差不多,競爭會更激烈。AI還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忽視情感和人性的因素。同學作升學選擇時,可能因為成績水平、家長期望等因素而感到迷惘、焦慮和壓力,但是AI無法處理這些感性情況。

另外,對於非華裔同學而言,AI的建議可能出現嚴重偏差。試想一下,一名非華裔同學向AI詢問「香港哪間大學適合我?」AI很可能根據大學排名、就業數據來推薦,卻忽略語言支援、文化融入等重要因素,可能讓同學進入自己根本適應不了的環境。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認清,AI只是工具,絕不能成為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同學宜視AI的建議為參考,而非決定,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仔細想想自己真正喜歡甚麼、熱愛甚麼、有甚麼志向,以及成績水平怎麼樣。校方宜教導同學理性看待AI的分析,不要全然依賴AI的判斷和建議。

說到底,升學不只是一次學科選擇,更是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我們或可參考AI的分析和數據,但最終的選擇權,仍然應該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