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科技強國戰略的基層實踐|崔添偉

Feature

75

《求是》雜誌發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2024年4月1日,第7期),全面系統地闡述國家在建設科技強國方面的總體部署、關鍵支撐與路徑規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文中指自「十八大」以來,國家的科技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並提出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明確目標。這進程依靠強大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突破、人才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支撐,最終將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文章也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

這場自上而下的戰略推進,也對基層治理與地方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讓這些政策不僅停留在宏觀佈局與技術研發層面,而是能夠真正走進社區、服務人民、落地生根。

作為社區工作者,我經常思考上述命題,並嘗試在地區工作中實踐。我們首先在南區啟動一系列科技下沉與數字教育的項目,嘗試讓人工智能成為提升居民獲得感與治理效能的具體工具。我們以內地研發的中文大語言模型 DeepSeek 作為示範平台,透過社區講座、小組教學等形式,協助居民學會使用AI協助生活應用,例如生成文案、安排日程、草擬祝賀語等。

這些工具對年輕人而言很簡單,對一些中老年居民來說,則是邁向數字參與的重要一步。當一位長者可以自行用AI生成一段給孫仔孫女的生日賀詞,他不只是「學會使用一個工具」,更是重新獲得與社會接軌的能力和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強國不僅是技術與產業的競爭,更是公共福祉與社會連結的重構。

除了教學與應用的場景,我們也開始將AI工具引入社區治理的營運中,例如協助撰寫社區通訊、活動推介文字、義工通知等,提升內容品質與減少人力負擔。這些應用場景或許規模有限,但能實實在在推動基層治理效率的改善。這也呼應了《求是》文章中強調的「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我們在這些實踐中也注重國產技術的教育與信心培養。不少居民原本對人工智能抱持距離感,當他們得知這些技術來自中國、在中文語境下表現出色,甚至部分功能優於海外產品時,會產生真實的驚訝與自豪感。這種文化認同與科技信心的建立,正是構建國家創新文化不可忽視的底層基礎。

同時,我們也會向居民傳達有關數據安全、信息素養與防範虛假資訊的知識,幫助他們形成基本的科技安全意識與平台選擇能力。這些看似細微的知識,卻是未來推動「有韌性、可持續、具安全邊界」的數字社區的必要前提。

科技強國的實現不只靠高層突破,還需要千萬個社區的同步發展。當國家設計出台制度安排與技術藍圖,地方與基層就要思考:我們如何接得住?如何讓居民看得見、用得上?這不僅是社區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每一位參與者「共建現代化中國」的真誠邀請。

習主席的文章表達了方向和決心,我們則透過每一場社區AI體驗活動去「落地」及產生迴響。這兩者結合得越自然、越緊密,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就越能從願景逐步成為我們腳下的現實。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