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駕馭:硬數據與軟數據的對比

Feature

9

雖然某些軟數據指標已開始迅速回升,並逐漸追上相對強勁的硬數據,但要斷言差距是否確實開始收窄,則屬言之尚早。

「疫情週期」在多種因素交織下變得獨一無二,包括經濟內部的各種背馳情況。其中貨品與服務、週期性與非週期性板塊,以及必需與非必需消費類別等都出現背馳。我們將探討其中一項,亦即經濟軟數據與硬數據的差異。先定義兩者:

• 軟經濟數據指調查、情緒指標及預測,例如消費者信心、商業展望調查及採購經理指數。
• 硬經濟數據指可以量度及客觀的指標,例如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數據、零售銷售額及工業生產

過去十年有幾次值得一提的時期,包括 2017 年軟數據意外飆升,而市場普遍認為與特朗普 2016 年底總統勝選有關。儘管硬數據的驚喜表現從 2017 年底開始升溫,其表現於 2017 年及 2018 年仍然遠遠不及軟數據。到了疫情階段,我們看到另一項顯著背馳,而這次同樣是軟數據的表現較佳,經濟於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初開始逐漸穩定。

鑑於對經濟衰退的憂慮加劇,加上 2022 年股市處於熊市,軟數據的驚喜表現遜於硬數據,最終於 2023 年及 2024 年出現一些顯著的背馳。有趣的是,儘管最近軟數據的驚喜表現回溫,但就目前來看仍然難與 2016 年大選後相提並論。

與特朗普上次選舉獲勝相比,軟數據驚喜表現的升幅較為輕微,根據全國獨立企業聯盟 (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 的每月數據,小型企業對「整體商業環境」的展望出現歷史性顯著的升幅。

全國獨立企業聯盟亦將其數據細分為軟性及硬性兩部分。顯然,軟指標的樂觀情緒急升足以蓋過硬指標整體下滑的趨勢。最近對硬數據的樂觀情緒升溫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對軟數據的樂觀情緒終不符合現實,這種修正背馳的方式將較容易為人接受。

貨品市場景氣平平

箇中原因可能是許多現代消費者未曾經歷嚴重的通脹,或者是 2020 年低位至 2022 年高位的通脹升幅百分點遠高於幾十年前的水平。無論如何,我們認為物價水平於相對短時間內的巨大波動很可能是主因。

不僅如此,聯儲局與消費者均未有信心整體通脹指標回落至疫情前的平均水平,這明顯反映在消費物價指數 (CPI) 及生產價格指數 (PPI) 中。儘管通脹相比消費者物價指數接近 10% 及生產價格指數接近 12% 的高位有所回落,但近期物價壓力再次回升,尚未回落至符合聯儲局 2% 目標的水平。

軟數據仍然疲弱

基於硬數據的居高不下,軟數據復甦的可能性相當大。過去幾年經濟增長速度不俗顯然無法有力解釋幾項軟數據指標持續低迷的原因。當然,在通脹惡化的環境下,初期數據下滑是不難理解的,但軟數據反彈應被視為「追落後」,而不是經濟有望欣欣向榮的先兆。

結語

「疫情週期」在許多方面令人困惑,尤其是經濟硬數據與軟數據之間的關係。疫情造成的缺口需要收窄,期望最終由硬數據領先。就目前而言,考慮到大選後的炒作與政策的現實,短期趨勢很可能仍未明朗且波動。

作者:嘉信理財香港理財顧問林長傑

重要披露:

內容是根據嘉信理財各方撰寫的先前發表的文章彙編而成的。

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應被視為個別建議或個人投資意見。此文所提及的投資策略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每位投資者於作出投資決定前須檢視其個人的詳細情況。全部觀點可按市況變動而在未經通知情況下更改。本文所包含的第三方資料是取自相信為可靠的消息來源,但不能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提供的示例僅用於說明目的,並不旨在反映您可以預期獲得的結果。

過往表現並非未來業績保證,本文提出的意見不能被視為未來表現的指標。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