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失信】民調結果頻頻碰釘 美國大選結果將決定行業命運?

Feature

247

臨近美國大選,坊間不同大小規模的媒體及民調機構都有進行調查,例如美國選情網站RealClearPolitics、《金融時報》或《經濟學人》等,都企圖預測大選結果,為民眾率先一探各種潛在可能。不過,民調數據雖看似科學統計,惟調查結果卻頻頻與實際結果大相徑庭,其準確性近年也頻頻備受質疑。

確實,坊間各民調機構的預測不時都「有欠準確」,而此情況更不時發生在知名的民調機構身上。就以2016年美國大選為例,當時美國幾乎所有的民調機構都預測前國務卿希拉利將會入主白宮,但當選舉結果出爐後,實際情況卻與民調結果不盡相同,隨即也引起了坊間對民調公信力的質疑。

Photo From Internet

至於另一例子,則要追溯至2016年英國去留歐盟公投一例。當時,英國不少民調機構都紛紛表示雙方陣營儘然各有領先,惟最終留歐派應當會取得勝利。可是,當地公投的結果卻與各大民調數據相違背,最終結果卻是由脫歐派勝出,再次削弱了披著「科學統計」衣裳的民調可信性。

各類大型民調先後出現「失準」情況,背後的原因頗為相當複雜,惟有一點絕不難明瞭的,便是公眾逐漸對民調結果失去信心。美國FOX NEWS CHANNEL的首席政治新聞主播Bret Baier早前曾就2020美國大選向民調專家Frank Luntz詢問:「若是次民調再次出錯,將對整個調查行業有何影響。」民調專家Luntz表明,由於先前2016件的民調表現不佳,導致公眾對民調失去信任,若接下來今次選舉再度出現「失準」,他不違言承認「民調這一行業將會完結了。」

Photo From Internet

縱然民調看似科學調查,惟有一些短板仍不能避免。例如在數據收集上,有候選人的支持者會傾向拒絕回應,導致結果出現誤差。另外,也會有不少選民傾向最後一刻才作決定,導致數據未能被有效統計。而不得不提的一點,也就是隨著互聯網便利性提高,大型數據收集機構普遍會採用Opt-in網上問卷形式運作,即要求受訪者主動接觸民調,惟這種非隨機抽樣的調查存有弊病,便是其可信度將大打折扣。

總的而言,民調行業除了要關注接下來的美國大選結果,以防止再度出現「失信」情況外,也不得不考慮如何修補以上的短版,為行業將來的發展好好思量一下。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