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理財教育並未被納入常規學校課程,家長亦未必意識到培養子女正確金錢觀的重要性。理財從來不易,學習如何控制支出和儲蓄對年輕人而言尤其困難。
但這絕非年輕人獨有的挑戰。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CNBC平台上分享,儘管自己在頂級商學院任教,他亦會難以抵擋電子產品的吸引力而衝動消費。他自嘲自己以前是社交媒體廣告的受害者,因這些廣告太懂得展示令人興奮的新科技新功能,令他往往未思考清楚便下單購買。
艾瑞里表示,通過這些昂貴的教訓,現時的他會給予自己48小時的冷靜期,確保思考清楚自己的需要。
正確的理財未必是用得更少,而是用得更精
作為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教授,艾瑞里分享四項建議應對衝動消費慾望。
1.新鮮感來得快亦去得快
心理學中有「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的概念,意指人的快樂程度終會回歸基準線。
艾瑞里指,購買新產品會令人感到非常興奮,但人很快便會適應這些物件。例如買新電視機、手機、車、名牌袋,往往在幾星期或一個月內便會習慣。尤其年輕人,面對驟然增加的收入很容易想購買這些新潮、時尚的產品。他指,購買很合理,但需要思考清楚購買的頻率和需要。
2.平衡現在與未來
艾瑞里表示,年輕時借貸是一件尤其昂貴的事,但卻是開始儲蓄投資的非常好的時機。他補充,有三個習慣非常值得培養,第一是避免借錢,其餘是要開始儲蓄和投資。複息效應隨著時間年期增加而威力倍增,在年輕時培養這些習慣尤其重要。
3.反思過去的消費習慣
教授過去的其中一項研究針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該研究訪問了超過1,000名20至36歲的消費者,要求他們查看過去的信用卡交易記錄,並判斷對每項消費是感到後悔還是滿意。
研究發現,普遍消費者對衝動消費只有50%的滿意度,而最容易後悔的往往是假日的消費,包括逛街購物、交通、食物等。艾瑞里建議,通過回顧以往的消費記錄,可以反思平日消費中的不良習慣,從而在日後的消費中更清晰明確。
4.要為儲蓄感驕傲
提及儲錢,往往會聯想到要縮減開支、降低生活質素。教授表示,要培養對儲蓄感到驕傲的心態,視儲蓄的數目為一種成就。他表示,其實理財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平衡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狀況,讓生活變得更好。
將理財視為一種長期習慣,如果達成了財務目標,不妨給自己購買一份小禮物——無論是一個短旅行還是一個新電子產品。他提醒,更重要的是明白如何將錢花在刀刃上,讓自己真正快樂。
資料來源:CNBC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