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疫情下全球供應鏈中斷,企業轉用本地供應商,專家:人們開始明白全球化的風險

Feature

1,665

「全球化」這三個字在最近20年經常出現,隨著冷戰結束、互聯網更普及,交通更便利,在一個地方發生的事,在全球已變得有前所未見的影響力。世界各國的距離大大拉近,也正是武漢肺炎如何從中國,在極短時間內就傳播至全球每一個角落。

那麼今次席捲全球的疫情會令「全球化」倒退嗎?

中國的崛起令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急升,歐洲銀行重建及發展部首席經濟師Beata Javorcik指出,在2003年沙士爆發時期,中國當時只佔全球輸出的4%,但現時激增4倍,佔全球輸出高達16%,她強調:「這意味著無論在中國發生甚麼事,都會對世界有更大的影響。」

全球化除了讓武漢肺炎從中國迅速擴散,也印證著要是影響力極大的中國陷入困境,全球各國也無法避免受到影響。中國在疫情之前就一直是口罩生產大國,產量佔近全球一半,在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停止出口口罩,令各國出現口罩短缺的問題,可見全球化帶來便利,背後亦隱藏著風險。

Photo from Internet

牛津大學全球化及發展系教授Ian Goldin就指出,不止今次疫情,其實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互聯網上日益嚴峻的網絡攻擊,就能看出全球化下的新型經濟系統,雖然能增加收入,紓緩貧窮問題,但亦帶來巨大的金融及醫療等方面的風險。

武漢肺炎疫情揭露了全球化的短板,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Richard Portes就強調:「很明顯將會有所改變,因為企業及人們逐漸明白到他們一直以來所承擔的風險。」他舉例,在供應鏈被疫情中斷後,人們開始尋找本地的供應商作代替,即使他們的價錢可能更高,但鑑於這些已知的風險,疫情過後企業都會繼續和本地供應商合作,

有行業可以重回本地市場,但有行業就非常依賴外國。例如西方不少大學都十分依賴中國留學生所帶來的收入,旅遊業也很依賴願意消費更多個外國遊客。

全球化可能是逐漸成為很多行業的基石,重要的是,是各國如何從今次疫情學習,將全球化的風險盡可能控制。

綜合報導
Text by FORTUNE INSIGH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