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近期就農產品、匯率及知識產權等議題進行貿易談判,並達成初步協議。中美貿易戰氣氛緩和下,有專家持觀望態度。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指出中美間的任何協議都可能無法長久,回顧過往案例,中美總會在接近達成貿易協議的最後關頭,以關稅手段互相報復。
就著中美推翻協議一題,更有台媒《自由時報》列出中美翻臉後,美國可能對中國採取的 5 種牽制手段:
反送中「香港牌」
《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將於本周三( 10 月 16 日)由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法案一旦通過,亦即代表美國可實行法案中第九條賦予的權力:「訂定金融制裁措施,法案要求美國總統應依據相關授權,得凍結為第7條所列事件負責者的在美財產。」,藉此扣押中國涉港事務官員在美國的財產。再者,美國亦可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削弱中國的出口經濟。
制裁在美中企
今年 6 月,有美國跨黨派國會議員提出法案,以除牌威脅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要求駐華中企必須受到美國法規監管,如提供資產明細以便審計。另外,美國亦曾考慮停止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 FRTIB )投資具爭議的中企,妨礙中資企業進入美國市場融資。
再加徵關稅
關稅加徵手段在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各階段都屢屢出現,而美國原定於 12 月 15 日起對中國 1,600 億輸美貨品加徵 15% 關稅,足以威脅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生產成本上漲使外資廠商計劃撤離,妨礙國家經濟增長並導致失業率上升。若中國一再毀諾,或刺激美國再加徵關稅。
列入黑名單
繼 28 間中國公共機構及監控設備商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其與美國企業進行貿易。美國可能會重施故技,將更多中資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抑止中資企業透過貿易獲得美國科技、零件及技術。
《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
《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 IEEPA )是自 1977 年生效的美國聯邦法律,該法案賦予總統特朗普權力去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根據狀況施行相關經濟限制措施。若中美貿易談判協議在日後動搖或破裂,特朗普可能援引法案,以中國竊取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為由,下令美企避開相關交易,甚或要求駐華美企撤離中國。
Source:自由時報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