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報導,在宏觀經濟逆風下,亞洲交易商關注跨國企業可能會撤出中國,轉至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當地收購活動的增加,將填補併購交易的渠道。
數據顯示,雖然中國仍是亞洲最大的交易市場,但今年首三季涉及中國的併購(M&A)交易額按年跌35%至2,660億美元(約2.07萬億港元),為2013年以來最低水平。從數據亦可見到,同期全球併購交易額減少35%,涉及亞洲的交易額下跌36%,這是由於俄烏戰爭和全球加息導致融資成本上升,貨幣滙率波動,使併購交易面臨挑戰。
報導提到有銀行家和律師表示,中共領導層改組之前政策方向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進一步給中國的前景蒙上陰影。
投資銀行顧問BDA Partners上海辦事處合夥人王忠杰(Jeffrey Wang)表示,影響明年中國併購活動前景的主要不確定因素之一是中國清零政策的走向,目前這方面缺乏明確的訊號。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上海合夥人王慶(Alan Wang)指,鑑於中國內地和全球經濟前景的不明朗,中國的市場活動水平可能直到明年首季後仍保持低迷。他表示,人們不知道目前是否已觸底,賣家不願出售,因為憧憬估值在不久的將來會提高。
銀行家和律師補充指,半導體、人工智能、醫療保健及新能源汽車等戰略行業,都是一些涉及中國公司的最受歡迎交易來源。但他們表示,私募股權公司是中國最主要的交易推動者,擁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未動用資本,亦已經從中國轉向亞洲的其他市場,特別是印度和東南亞。
Refinitiv數據顯示,印度的併購交易量在9月底激增55%,達到1,450億美元,主要由於印度最大的私人貸款機構HDFC銀行以400億美元收購其最大的股東,成為印度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
東南亞的初創企業,也得益於創業投資和收購基金的注資活動激增,這些基金都在中國境外尋求更大的回報。而在中國,交易中介人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仍不明朗、清零政策打擊商業信心,再加上中西方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預計將有更多機會參與涉及跨國公司的交易。
瑞銀集團亞太併購聯席主管盧穗誠(Samson Lo)表示,全球性跨國企業正在檢視如何處理其中國業務,方案包括引入中國投資者,或索性撤離中國。
報導引述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稱,美國食品業巨擘卡夫亨氏(Kraft Heinz)正在出售其在中國的嬰兒食品業務,估值約1.5億美元,第二輪競標更快將進行。
Source:Reuters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