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內地監管風暴,及「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中國財政政策平衡難度正在加大。有內媒估算,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可能達到數十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在中國政府全力衝刺「穩增長」壓力下,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膨脹是今年一大考驗。
內媒「中國新聞周刊」今日報道,中國財政部本月中旬,曾罕有通報8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案,被外界視為重要信號,顯示中央無意放鬆對隱性債務的監管。
報道指出,儘管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具體數據不明,不過參考不同機構的測算結果,地方隱性債務可能達數十萬億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已成為主要的金融風險來源。
有受訪者描述當下財政政策面臨的境地,當前「趨勢性調整仍在進行,偏偏遇上壞天氣」。強調在多個目標的撕扯下,求得平衡的難度正在增大。外界寄希望於財政政策發力穩增長,但今年也是地方政府化解隱性債務的重要時間節點。
此外,內地今年也多次召開「穩經濟」會議,要求有效管控重點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風險。
事實上,因去年監管風暴,以及「清零政策」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成為重點關注目標。中國官方智庫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22年經濟藍皮書中稱,2022年財政收入壓力仍大,除了廣受重視的隱性債風險外,專項債券項目收益不足以覆蓋融資成本的問題需要關注,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格局變化可能引發的一般債風險也需要警惕。
藍皮書續稱,2022年房地產市場很可能繼續承壓,土地出讓收入增長相應面臨較大挑戰,這將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財力,進而對地方債風險產生影響。
事實上,為化解地方隱性債務,2021年廣東、上海、北京三省市先推動試點全域無隱性債務,但其中廣東、北京發行的數筆再融資債券引發市場關註,源於市場認為這些再融資債券被用於置換隱性債務。有關猜測隨後亦得到財政部證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說,在中國的特殊體制裡,大部分隱性負債未像一些國家或地區用於社會福利支出,而是形成了資產,但這些資產究竟值多少錢,資產價格能否承受經濟下滑的衝擊。一些資產,如平台公司持有的土地、房產的價格可能會下跌。他認為,一定要把債務與資產相聯系,而非就債談債。
喬寶雲表示,某種意義上隱性債務的表面清零並不難,完成一項任務涉及質量問題,比如地方可以找一家國企把隱性債務與對應的資產都背過去,徹底轉換為企業債務,表面上也完成了清零,但是實質上增加了整個經濟機體的負擔。「清零本身是手段,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避免風險,讓經濟機體更健康,而非只是把欠條從左口袋放到右口袋。」
喬寶雲續稱,在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的過程中不能只談債務,而是應該和投資體制相結合。就像清理桌子上的灰塵,很厚的灰塵原本就難以清理,但產生灰塵的機制更需要斬斷。地方政府應該明確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的界限,是否需要承擔如此重的基礎設施建設功能,需要重新考慮。
2021年中國金融監管系統為了防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爆發,提出多項措施,包括施壓中止具債務風險的地方政府融資案。
Source: 綜合報道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