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豐富的現今社會,我們的心靈卻不滿足。很多時候,我們質疑自己當前的選擇而為自己找來更多其他選擇。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來到澳牛,不想吃「光速炒滑蛋常餐」,貪得意走去叫了一份火腿奄列。結果,眼前的是一份跟荃灣嘉樂冰廳份量不相伯仲的火腿奄列,
應該有五、六隻雞蛋,火腿絲極多,再加上兩片隨套餐附上的牛油方包。滑蛋,變成又老又實的蛋。做人呢,就應該要老實,但是雞蛋不應該是這種玩法吧?難道,奄列就是澳牛滑蛋的黃昏?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別人去義順吃雙皮燉奶,我卻走去吃沙爹牛肉公仔麵;去 Jollibee 不吃炸雞,而去吃那些甜甜的、怪怪的意粉和硬邦邦的祖樂堡漢堡包。
很難食、很難食、很難食!
「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選擇多了,我們卻又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感。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斷捨離」。
甚麼是「斷捨離」?
「斷」,即在源頭減廢,只添置需要的東西;「捨」,即捨棄多餘廢物,就是字面的意思;「離」,即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在心境上放下執著,了解自己、愛惜自己、令自己活得更自在。
「斷捨離」的極致是極簡主義 (Minimalism),「斷捨離」並不是鼓勵節約,而是主張大家將遠離「幸福感」的東西掃諸門外。
為甚麼「斷捨離」很重要?
根據二八定律,我們周遭只有兩成是曾經用過的東西,當中已包括經常使用和偶爾使用的物品,而那八成不會使用的物品屬於「過去」或「將來」的物品,是一些我們覺得「掉下很可惜」、「總有一天會需要」的東西。
這是平常不過的事,根據行為經濟學核心的基礎槪念損失厭惡 (Loss Aversion),人一旦擁有過東西,就不想失去。
人一天的精力、意志力有限,人的意志力 (willpower) 就像電池,耗盡以後便需要透過睡眠等等途徑恢復。
物品本身對於大腦來說是一種資訊,過量資訊遲緩我們的思考,引致情感麻痺〈即「腦便秘」〉,造成生活的混亂,甚至令到人生一直停滯在過去。
「斷捨離」,是從「看得見的世界」〈物質世界〉影響「看不見的世界」〈精神世界〉。
實行不了「斷捨離」的原因
對於現實的種種不滿,有人選擇逃避現實,不再面對問題,問題彷彿就不再存在了;而有人沉醉於過去的美好時光,一直活在過去;有人則對未來感到不安。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我們一直活在這樣的離愁別緒,一直都不能「活在當下」;這是源自於對自我的不肯定,對於自己的選擇缺乏信心。
實行「斷捨離」在於內控
如上文述,「斷捨離」並不是鼓吹節約生活,而是提倡「量入為出、應用則用」的哲學。要將這種生活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內控者相信命運自決,自己的想法、說話、行為、習慣、價值觀會影響自己的命運,他們深信自己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亦即是俗語說「條路自己揀,仆街唔好喊」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
印度民族領袖甘地曾說過類似的話。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亦曾經說過:「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東西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合適與不合適,同一件物件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成為有用或有害之物。水傾倒在文件上是壞事,但是水又是維持生命之物。難度這是水的錯嗎?
既然選擇本身不一定是壞事,那我們根據甚麼原則行事呢?
首先要問問自己,選擇,對於你來說,是甚麼?
可樂、橙汁、蘋果汁、水這四樣東西,對於你來說,是四種選擇、三種選擇〈汽水、果汁、水〉、兩種選擇〈有糖飲料和沒糖飲料〉、抑或是一種選擇〈不喝飲品,吃東西不行嗎?〉?
若要我用一句說話總結「斷捨離」的精神,我會引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所提出的「Spark Joy」槪念。
這件物品為你帶來幸福感嗎?
「Does it spark joy?」。
幸福感應該是細水長流,發自內心的,並不是放縱自己、透過沉溺行為而得來的短暫刺激,這一點必須要搞清楚。
結語
一些對於你來說曾經很重要的東西,不論是物品、人際關係、過去的事情,或許你從中得到過不少快樂,這是沒有錯的,從前的感覺都是真實的。你不需要否定以往的感覺。懷著感激的心,與過去說再見吧。
只有勇於接受自己的選擇,讓自己重新上路,活在當下,才能真真正正實現「斷捨離」的精神。
參考資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6523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21950
https://www.ted.com/talks/barry_schwartz_on_the_paradox_of_choice?language=zh-tw
https://www.ted.com/talks/sheena_iyengar_on_the_art_of_choosing
上期文章:人性的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