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創意經濟二十年|廖康宇|Fortune Insight

Column

720

適逢英國新工黨政府的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圖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誕生二十周年,英國學術界對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又再掀起熾熱討論。

自 1997 年開始,創意產業一直成為英國經濟發展政策上的重要骨幹。

雖然英國的創意產業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幾乎能夠與美國分庭抗禮,但學術界對創意產業的研究並不只著眼於經濟發展。

借用英國社會學家、文化研究巨匠海斯文赫(David Hesmondhalgh)教授著作(The Cultural Industries, 2013)中一段:

   Cultural industries’ is unique, because it has an influence on our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t is how creativity and knowledge are managed and it often act as the agent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文化產業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經濟產業,因為文化活動有助我們認識世界;而創意及知識則是引發經濟、社會及文化轉變的重要媒介。」

創意產業創造經濟價值及就業機會,經濟效益不言而喻,但在社會及文化層面帶來的轉變就相當複雜,而且往往出其不意。

以筆者所在的英國為例,由於絕大部分的媒體公司設於倫敦,英國政府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無意中加劇倫敦與其他二、三線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

年輕人材不斷湧入倫敦,引致人浮於事,同時又危及國內工業及服務業發展。

另一方面,創意產業重視文化活動的商業價值,反而言之商業價值較低的傳統手工藝漸漸變得無以為繼,或被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所取代

英國政府自九十年代開始一直透過Art Council England (英格蘭藝術議會)以所謂 “Arm’s length principle” (不直接干預又不會撒手不管的手法)資助本土藝術團體發展。

但在創意產業政策框架下藝術團體逐漸變得商業化,文化藝術活動需要更大程度的自負盈虧,團體之間互相競爭政府資金、場地資源及觀眾,招來不少垢病。

除此以外,美國學者 Richard Florida (2002) 指出創意產業的發展令社會價值觀變得更加開放。

例如創意城市 (Creative cities) 一般對於新科技、人材及性傾向等的接受程度較高(Technology, Talent and Tolerance, 即所謂 ‘Three Ts’),有助社會整體發展。

創意產業所帶起的商業、文化活動,例如電視才藝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全英一叮),亦為英國社會各界帶來歸屬感、建立正面形象、提高國民意識這些影響都遠超出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圖文件的規劃原意。

在未來一段日子,筆者將會在Fortune Insight與廣大讀者分享各國創意經濟發展經驗、分析未來走勢,觸及新舊媒體、人工智能、創意教育、文化藝術各個層面。

筆者才識有限,希望屆時各位多多指教。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