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揭穿假冒私人銀行家嘅金融騙徒:一場財富管理的鬧劇|人頭馬

Feature

115

近年香港金融界出現不少自稱「私人銀行家」嘅人士,他們在普通銀行分行或小型理財公司中,以此稱號吸引客戶,聲稱自己是高淨值人士的財富顧問。實際上,他們大多只是銷售人員,專注推銷基金、保險、槓桿債券、股權掛鈎票據(ELN)及固定息票票據(FCN),令客戶承擔不必要風險,卻敢自稱「private banker」。

作為一名曾在金融圈工作的從業人員,我見過不少此類現象,今日就分享如何辨識並避開這些金融界的誤導者。切勿誤以為他們是財富守護者,他們往往更像是佣金追求者。

首先,這些假私人銀行家常見的手法是誤導資歷。試想,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前地產經紀,突然自稱「私人銀行家」?

他們缺乏CFA或CFP等專業證書,僅憑銀行內部培訓,就在LinkedIn或名片上標榜此稱號。結果,客戶容易被引入陷阱,投資高佣金產品,最終蒙受損失。此類情況在香港金融界並非罕見,成為行業的一大隱憂。

其次,他們的服務內容往往名不副實。真正的私人銀行家服務高淨值客戶,提供稅務規劃、遺產傳承及離岸投資等專業服務。但這些偽裝者僅推銷標準產品,如基金和保險,還經常勸誘客戶槓桿買債、ELN及FCN。這些產品表面吸引,但風險極高。

以槓桿買債為例,投資者借錢購買債券以放大回報,卻放大損失: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大跌,需償還借款,可能損失本金數倍;信用風險亦高,若發債機構違約,融資成本(如利息)更會侵蝕回報,尤其在經濟衰退期。

此外,ELN回報依賴掛鈎股票表現,若股價下跌,投資者不僅無額外收益,還可能損失部分本金;信用風險大,發行人違約可致全損;流動性低,難以提前賣出;結構複雜,涉及敲入/敲出價,易誤判機會成本。財富管理?實則更像是佣金管理,他們為達成銷售目標,不太顧及客戶的最佳利益,行業內的利益衝突問題嚴重。

另一現象值得留意:如今許多保險銷售員自稱私人銀行家,甚至「家族辦公室」。他們本來專注保險或基金銷售,卻升級包裝,吸引中產客戶,以為提供高端服務。但事實上,他們缺乏家族辦公室的稅務或傳承專業,客戶往往被誤導購買不適合產品。在香港規管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此類現象氾濫,客戶資產不足50萬,亦被稱為「尊貴」,實質仍是零售銷售。

總結而言,這些偽私人銀行家是金融界的隱患,專門誤導無知客戶。

欲避開?請查證其資歷、機構背景及客戶門檻,莫被頭銜迷惑。

下次遇上自稱私人銀行家者,不妨詢問:「您服務過億萬富翁嗎?抑或僅銷售ELN?」保持警惕,否則您的財富可能成為他們的目標。

你有否遇過類似情況?留言分享吧!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