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食,香港人想起蔡瀾。上世代寫食最厲害的人,當數唐魯孫,堪稱民國第一人。他的故事和出生都傳奇,從他的文字你會看到,除了論語所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道理之外,食還包括文化。例如,融合的文化。
那不是我的世代,上世紀有一種結合中西文化,衍生出來的香港派的飲食叫豉油西餐。我們從王家衛的電影場景會見到類似的影子,太平館、新寧、Jimmy’s kitchen和比較平民化的花園餐廳,都是這種豉油西餐的影子。
我相信很難為這四個字給一個定義,吃過自有心領神會的感覺。歡迎否定我。
金必多湯的基調是濃稠忌廉湯,但配上了中式食材,例如魚翅,在上海買辦盛行年代呈現中西合璧的感覺。後來國共內戰走難,這種中西交融源自上海的文化流入了香港,和香港的飲食結合。
Sunday Roast也是這類餐廳的特色,每日都有不同的廚師精選。最頂尖的餐廳我已食過,現在食物在我而言是果腹和卡路里補充品,間中滲透一點文化影子。
每個民族必有神話,每款食物必有傳奇。東南亞的海南雞和娘惹菜有自己的故事傳承,台南小吃也有。如果把食看成一個文化現象考究,還真是學無止境
現在這類餐廳處於老化和Vintage被重新定義的模糊狀態,價錢有平有貴,溝女一流。許志安和鄭秀文選擇在太平館復合,必有其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