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不少人都靠著地產發達,除了四大家族等大發展商,很多XX大王由做廠、做飲食、做零售起家,都不及後期搞地產好賺,高峰期位位都過百億身家。
5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說「地產霸權」即將崩塌,很多人都反應很大,特別是靠地產發家的朋友們,極不願意去接受。我當時的道理很簡單︰「地產霸權」的存在是當市場活動對地產近乎100%的依賴,當商業模式出現轉變,而令市場對地產的依賴度下降30%甚至更多 (無須極端地降至零),地產的租值已大不如前,而在可見將來將上不去高峰。當有了選擇,地產失去了絕對的優勢,地產便不再擁有「霸權」。今天看回頭,事實亦如此,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霸權,作為香港仔的我們更需要「識時務」。
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金融體系尚未成熟,誰掌握了國際貨幣地位和發行貨幣的權力便主宰了遊戲規則。美聯儲喜歡何時印鈔,印多少鈔來稀釋貨幣的購買力是美聯儲的權力,她只需考慮自身體系對貨幣的需要,而無須考慮對其他人的副作用。這便是「美元霸權」的由來。
在經濟發展的中期,社會的總體需求增加,經濟發展迅速,當衣食住行、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地產時,誰掌握了土地供應 (地產的根源) 便主宰了遊戲規則。無論你多努力工作、生意做得多出色,業主或地產商加多少租、何時加租與你分享成果是業主的權力,你的選擇只有「住或唔住」和「做同唔做」,穩賺和賺最多的永遠是業主。這便是「地產霸權」的由來。
「美元霸權」是資本的由來,在「地產霸權」下的年代,資本總是流向地產,使地產發展得更快,這種「霸權支持霸權」造成貧富差距,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可是,時代總是不停的更替。在過去十多年,科技和互聯網的突破性發展,使消費和商業模式開始有了改變,資本除了流向地產,漸漸地開始流向科網的科技生態,而且比例越來越高,而新冠疫情的來臨是催化劑,也是轉捩點。
一夜間,互聯網和科技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生態和營商模式,形成新的生態。多年來依附著舊經濟模式的地產霸權開始淪陷,消費模式的改變令商業模式跟著改變,營運者對地產的依賴度大幅下降,而最終體現於租金。租金是地產的血液,是價值的根源,沒有了血液,多大的地產巨人都會倒下,而由於地產一直由低成本的高槓桿資本所支持,這將會促使一輪去槓桿,造成骨牌效應,最終令「地產霸權」消失。
2020年代後,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科網霸權」,網購將會擊殺大部份實體商店、超市;金融科技將取代傳統銀行地位;網上媒體平台將會取代傳統電視大台、紙媒。科網經濟將會趕絕實體經濟。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5名位置上,科網界別就佔了4個:特斯拉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微軟蓋茨(Bill Gates)、亞馬遜貝索斯(Jeff Bezos)以及 Facebook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這個時代,科技就是權力,甚至能左右政治。當一個蘋果都能做到市值數萬億美元,這證明了科網、AI對資本的吸引力已遠超過了地產。
資本,其本身不能自我創造價值,它需要依附著「霸權」去體現最大的價值。資本,是「造王者」(King Maker)。在現今世代,它似乎已找到新的主體去依附 – 「科網霸權」。當「科網霸權」有了大資本的支持,科網經濟將會趕絕實體經濟,成為新的霸權。
所有科技的原意,總是為人們帶來便利,令生活變得美好。問題是「有權不用」違反人性。時至今日,社交媒體(Facebook/IG/TikTok)、電商(Amazon/淘天)、金融科技(螞蟻金服),外賣(美團/Keeta)都是一家/寡頭獨大,霸佔了大數據,影響力大,野心更大。有了資本的支持,「科網霸權」的壟斷者可肆意收購所有潛在競爭對手,為所欲為。當互聯網平台再容不下長尾小眾,科技創新再難帶來革命和顛覆,反而是助長了主流和歸邊,成了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仇恨悄然而生,造成另一波民粹主義抬頭。
在瘋狂量化寬鬆的世代下,錢只會越來越多,錢聚起來是資本,它沒有感情,只會助紂為虐,造就一個又一個的「霸權」,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
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