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全球人口急速增長,三藩市及香港等城市房屋不足問題嚴重,租金大幅上漲,帶起租住細小住宅風潮。當中一些單位小至200平方呎,被人們戲稱為「微型公寓」、「棺材房」、「蚊型單位」。越來越多人為了節省金錢入住「蚊型單位」,但有些人根本無從選擇。
外界會認為這些單位空間太狹小,住在其中的人則在有限的空間發揮無限創意,想盡方法擠出空間。
以下從Business Insider精選相片中選出11張,展示世界上狹小的屋住環境。
1.香港60平方呎的劏房
小孩在床上熟睡時,母親就在旁邊煮食,目測床與爐頭只有一至兩個身位,單位月租3,800港元。
根據2018年1月統計處數字,全港有約9.3萬個劏房,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3至4個劏房,租金中位數是4,500港元。
2.香港「棺材房」

80歲老人張志芳在棺材房中捲縮身體、屈曲雙腳睡覺 。
根據2018年1月統計處數字,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平方呎,比公屋標準的75平方呎更低,共有約21萬人屈身如此狹小的空間。
3.香港「蚊型單位」

相片顯示香港較高級的細小單位,也就是被人批評加大貧富縣殊及鼓勵不公居住環境的「蚊型單位」。
4.加洲床位大小閣樓
14歲加洲少女Jay Segal正在床上和愛犬嬉戲,閣樓的大小和床相若,愛犬只能站起身。
她的父親將原本625平方呎的單位改建,希望看起來更大,而閣樓是單位一部份。
5.「蝸居」西雅圖

西雅圖男子Kris King同時身在廚房、衣櫃和睡房。單位大約是大型泊車位的大小。
6.波蘭世界上最窄的建築之一

建築物最窄處闊36英寸。以色列作家Etgar Keret每年都會到波蘭首都華沙兩次,住在此處以紀念在大屠殺中喪生的父母。
7.日本男子在「臨時浴缸」洗頭

「浴缸」只是一個大型水桶,用盡房內每一吋空間。無數二十多歲的東京青年都住在這種單位內。
8.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21平方呎單位

這些單位集合店鋪和住宅於一身,由於空間太小,旅客和市民都容易錯過。
9.位於蘇格蘭的核潛艇

此照片攝於2007年,核潛艇可承載140人,Vinnie Browse將自己塞進HMS Vigilant核潛艇的床位。
10.中國上海郊區的共享住宅

準備研究生入學試時,較貧困的學生會合租住宅,希望這種居住方式只是暫時,教育可令他們脫貧。
11.德國城市漢堡的貨櫃屋

「微型公寓」的概念在全球興起,將貨櫃和拖車轉變成現代化的簡約房屋。
Source:Business Insider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