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公布,經季節調整後,香港9月標普採購經理指數(PMI)由8月的50.7降至50.4,反映香港營商環境持續好轉,但景氣度稍見回落。整體經營活動連續兩個月增長,擴張速度更是去年12月以來最佳,升勢由服務業主導,而其餘三大行業領域,則出現負增長。
同時,新訂單小幅下滑,跌幅與上月持平。受訪業者經常提及,從網購平台新接更多本地訂單;惟受訪公司也特別指出,美國關稅政策繼續衝擊銷往內地和全球的訂單需求;事實上,9 月的出口訂單便創下2022年4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由於新增訂單下滑,9月的積壓業務也中度減少。數據反映,企業有充裕產能應付目前訂單,因此就業水平大致不變。總的來說,職位創造率由服務業和批發及零售業帶動,而製造業和建造業則在削減人手。
此外,9月的採購活動減幅比8月收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當月跌幅為七個月最小,受訪業者也透露,這多少反映銷售渠道狹窄、採購庫存充足的情況。另一方面,前期庫存的擴張速度已放緩至四個月最慢。雖然業者對投入品的需求減少,但供應鏈在第三季尾依然受壓,惟供應商表現倒退的程度尚算溫和。
期內,整體成本通脹加劇,升幅達2023年12月以來最高,受訪企業通常認為,由於原材料價格飆升,造成採購成本增加,進而加重開支負擔。至於員工成本,也錄得去年中期以來的最大增幅,偏於溫和。多家受訪公司提到,為刺激銷路而減價銷售,因此產出售價的升幅不大,顯示企業向客戶轉嫁成本的能力有限。
展望未來一年的業務前景,企業在第三季尾雖然繼續看淡,但悲觀情緒明顯比8月沖淡,相關指數為2023年12月以來最高。受訪業者表示,美國貿易政策和全球經濟存在不明朗因素,因此削弱商業信心,但本地經濟好轉帶來樂觀情緒,則在一定程度抵銷負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