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環球時報》今日(3日)發表題為《「替代中國」論調為何越來越站不住腳?》評論文章,指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國對華貿易打壓的背景下,前幾年炒作印度或越南「將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中國」的論調層出不窮。文章批評,部分西方媒體和政客炒作「取代中國」論調的背後,存在著政治和經濟雙重意圖,但隨時間推移,愈來愈多人逐漸認識到,中國的地位很難被其他國家替代。文章認為,中國需更重視維護其在全球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並透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競爭力。
文章引述北京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分析表示,一些西方媒體刻意渲染印度制度優勢、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等特點,同時貶低中國,試圖營造中國崛起見頂的形象。錢峰指出,這些論調意圖在意識形態上拉攏印度,並利用輿論遏制中國,推動全球產供鏈的「去風險化」與「去中國化」。至於越南,由於規模較小,西方媒體更多將其視為替代中國部分產業的國家,而非全面替代角色。
錢峰指出,中國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經濟體,並非一蹴而就。這一成就不僅得益於中國制度優勢,還依賴龐大工程師和技術人才隊伍,及改革開放多年來不斷提升的科技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億萬中國勞動者辛勤努力是這一切成就基礎。政客和媒體炒作再多,也不能違背經濟規律。中國產業正在升級,一些低端或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全球分工向其他國家轉移,這是客觀趨勢,但這並不能削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的地位。
文章又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則進一步分析,西方媒體和政客宣揚印度等國替代中國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中國將經歷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的過程。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未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轉移。王義桅強調,「中國經濟崩潰論」與「中國經濟見頂論」始終未能經受住事實的檢驗,這些炒作言論背後是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影響力的不安。
文章引用2023年外灘大會上,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倪以理的說話「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全球沒有任何市場能完全替代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