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當局「優化防疫」,三年來一直嚴格執行的各種防控措施成為歷史,中國多地都迎來大規模感染潮。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全球衞生高級研究員、薛頓賀爾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全球衞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接受內媒《醫學界》訪問時表示,「快速達峰」會引起不必要的重症和死亡,「群體免疫」並不現實。原文目前已被下架。
被問及中國疫情高峰會否比其他國家地區更嚴重時,黃嚴忠稱「這倒不一定」,指Omicron(奥密克戎)毒力已降至低點,病死率很低。雖然傳播力在高點,但只要各地不在同一時間內出現醫療資源擠兌峰值,即可全國調動人力物力資源,援助某一特定地區或幾個地區。「就像救火隊一樣,這個地方的峰值壓下去後,再去下一個地方。此前在執行清零政策時也有過類似辦法。」
黃嚴忠解釋,Omicron在中國的快速傳播有幾方面的因素,包括在放開之前,很少有人有過往感染史,早前接種的疫苗在防Omicron感染方面的效力較弱,大多數人打完三針至今超過半年,意味人群不僅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力,疫苗形成的免疫力也較弱;所以現在要強調打第四針,盡量採用異源序貫接種方式。
黃嚴忠表示,目前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就是希望感染的人越多越好,越快達到峰值越好,爭取在春節前後有80%至90%的人感染,就等於全國打一遍疫苗,但這種想法與壓低峰值的思路是背道而馳,有很大的風險,實際上與當初瑞典「群體免疫」的思路差不多,而不同的是,後者強調注意保護老年人等風險人群。
黃嚴忠指出,瑞典的這種做法已經被證明行不通。在「快速達峰」的思路指導下,老年人得不到足夠保護,會引起不必要的重症和死亡,而且由於病毒在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可能會導致新的毒株出現。此外,自然感染並不能形成終身免疫,一般能保持三個月左右,之後仍有可能重覆感染,所以群體免疫的說法並不現實,與形成不了對流感的群體免疫是同一道理。
黃嚴忠其後在Twitter上透露,《醫學界》的原文在網上刊出16小時後被下架。據了解,其他媒體的轉載文章目前仍然可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