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週五閉幕,與會的歐洲領導人提及俄烏戰爭反映歐洲誤判對俄關係,稱要引以為鑑,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有所警惕,但就如何應對存在分歧。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直言,歐盟不應該對中國等威權政體建立戰略性、關鍵性的依賴。
時任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呼籲,歐洲國家絕不能重演在對俄關係中一直漠不關心、放縱和膚淺的過去,看起來似乎是商貿的關係實際上卻是邁向「中國體制」總體方向的一環,因此亦必須要如此看待雙方之間的關係。
比利時首相德克羅(Alexander De Croo)亦作類似呼籲,認為歐洲國家在過去有點過於自滿,指中國在某些領域是一個激烈的競爭對手,在某些領域上更可以看到具有敵意的行為,因此應該明白,許多經濟領域其實亦是地緣戰略。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將矛頭直指習近平,表示目睹趨勢和緊張局勢正在加速,看到習近平重新推進中國咄咄逼人的自強道路。而即使是立場傾向親北京的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都據報在會上同意,歐盟應該變得更加「自治」。
計劃下月訪華的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警告歐盟領袖北京的經濟未來,指中國很可能成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但斷然拒絕與中國「脫鉤」的概念,強調歐盟以成為樂於與全球貿易的聯盟而自豪,不支持推動「去全球化」。
而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在支持與美國在技術發展方面合作的同時,對歐洲在處理對華關係方面的「美國化」提出警告,指重要的是歐洲要盡可能自信,亦要獨立,強調歐洲不是美國的延伸,對中國要有自己的立場。
有外交官向美媒《政客(Politico)》表示,當面對俄羅斯的威脅越多,波羅的海國家對與中國合作的興趣就越低。拉脫維亞拉脫維亞總理卡林斯(Arturs Krišjānis Kariņš)強調,應對中國最好的時候就是當歐盟27國團結一致,而非「一對一」的時候。
芬蘭總理馬林則反對中國的科技崛起,指不應該建立對威權國家戰略性、關鍵性的依賴,認為歐盟未來需要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例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洲、印度、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