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金庸在商場的路同樣精彩!視《明報》為第二生命,易手是錯信他人?

金融101

596

金庸,本名查良鏞,於2018年 10月30日這位武俠小說泰斗與世長辭,享年 94 歲。他的文學成就無庸置疑,每本寫下的武俠小說都膾炙人口,後來突然在高峰期宣布封筆。不過他並無從此隱退,而他卻在商場上繼續他的江山,創造了文人創辦報業再到上市的神話。而金庸先生在商場的路又是一段為人熱論的故事。

Photo from Internet

《明報》是第二生命

1959 年 5 月 20 日,查良鏞(筆名金庸)和中學同學沉寶新合資創辦了一份香港中文報紙—《明報》,當時金庸出資 8 萬,沉寶新出資 2 萬,一共 10 萬元就創下當時辦報致富的神話。

《明報》於創刊初期的商業成績不算十分好,雖然分工恰當,由沉寶新管營業,金庸負責編務,不過萬事起頭難,當其時的銷量只在千份之間起伏,第一年收益錄得嚴重虧損。

明報創刊號, Photo from Internet

武俠救報

倪匡曾說:

《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當時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商報》上連載而且坐擁大量讀者。後來金庸見機在《明報》連載武俠小說,不少人為了看金庸武俠,因而開始關注《明報》。時日累積令金庸的武俠小說打穩了《明報》的基礎,亦不能抹殺沉寶新經營手法得當,使《明報》的廣告業務穩步上揚,節節上升。

Photo from Internet

社論改報

1962 年《明報》刊登了《難民潮》事件的社論後,獲得不錯的迥響,《明報》才始定方向,被外界認可升格為一份讀書人、知識分子所接受的報章。因風格突出,1962 年 7 月銷量已經跨過 3 萬份。到 1963 年,《明報》已完全擺脫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超過 5 萬份。

急速發展

《明報》於 80 年代進入黃金時期急速發展,1988 年《明報》日銷量比 60 年代多一倍達 11 萬份,一年後更躍升至 18 萬份。除了《明報》,還拓展《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更不能少提明報機構的《明報晚報》。同期金庸亦成立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當時可謂在報業發展得如日中天。

明報集團於 1990 年的年度盈利超過 7,000 萬元,而 1991 年度的盈利甚至接近一億元。

1991 年 1 月 23 日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 3 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明報》上市

《明報》於 1991 年 3 月 22 日在香港交易所以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0685)(Media Chinese International Ltd.)之名上市,市值 8 億 7,000 萬,金庸佔世界華文媒體 60%股權,沉寶新佔 15%,公眾人士佔 25%。集團在百慕達註冊,主要業務包括出版中文報章、期刊與書籍,更提供旅遊及相關服務。

金庸激流勇退

雖然當時報業王國的成就斐然,不過同時間金庸亦在盤算著、部署著退休一事。

1989 年 5 月 20 日,《明報》創刊 30 週年茶會上,金庸宣布辭去社長一職,只留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職位,引起外界一遍嘩然驚愕。不得不提,當年的《明報》已貴為市值超過 10 億,盈利超過 1 億港元的大型報業集團。

1993 年 4 月金庸又再次激流勇退退出報業管理層,正式辭任董事局主席職務,不過改任名譽主席。他隨後在《明報》中發表被認為是證實自己退休的「第三個和第四個理想」一文。自此他真真正正、徹底地離開由他一手創辦的「明報企業」,晚年亦經常周遊列國、遊山玩水,甚至教書、靜修、研經,享受人生,而比較出人意表的當數他出席內地的 IT 高峰會作客一事。

Photo from Internet

易手于品海

回到《明報》易權的戰場,金庸激流勇退的消息一出,引來超過 10 個財團發聲指有意收購金庸所持的股權。

其中包括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拍檔,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香港首席財閥李嘉誠,香港首席洋行怡和以及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以及日本德間書局老闆及其顧問于品海。

金庸表明不著重《明報》的售價,反而看重繼承人能否將《明報》精神發揚光大。

Photo from Internet

于品海套近乎?

其中於品海給金庸的印象最佳。據一些傳媒報導,于品海花了多年時間陪金庸看戲,食大閘蟹,更不時大談辦報理想,叫金庸樂心,據說二人建立「義父義子」的特殊關係。

金庸受訪時亦直指於品海跟其大兒子同年,相貌也相像,不知不覺有親近的感覺。亦明言不想《明報》在外國人手上,將來的言論未必對香港有利。

正式交易

1991 年 12 月,于品海與金庸進行首次交易。

金庸雖在 1994 年 1 月再辭去名譽主席及非執行董事,但仍保留約 10% 股權。

自 1994 年 12 月 1 日起,金庸分五次把股權全部傳讓給于品海,市場料套現近 10 億元把《明報》賣盤,最初股價每股約 3 元,而金庸最後以 8 元沽售手持股票,因此認為這是一宗很成功的交易。

據報金庸因此由一個身無長物的記者,一躍而成億萬富豪,更擁兩個豪宅物業與明河社在北角的萬二呎寫字樓,價值合共八千萬。

于品海掌政

1994 年 3 月 31 日,公司正式宣布金庸及沉寶新辭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職務並退休,于品海自此出任明報集團副主席。同日,于品海被委任為董事局主席。

1993 年 9 月,執掌新權的于品海創辦《現代日報》。報紙尚未面市就花掉 2000 萬廣告費就花掉,堪稱港媒創刊廣告費之最。《現代日報》更是全新概念採取橫排的報紙,此舉對 1997 年後的香港報業產生深遠影響。

Photo from Internet

此後,《明報》股價一路上揚,由原來的 4 港元上升到 10 港元以上。於品海個人的賬面財富也由 5 億多攀升至 13 億港元。

于品海使《明報》沒落?

1994 年 10 月 10 日,《經濟日報》披露,于品海曾在加拿大留學時觸犯偷竊、冒簽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槍支等 7 項控罪,曾被判入獄兩年。當晚,於品海發表聲明指曾於 1979 年的 3 個月內對全部控罪都加以承認,涉及金額 4600 加元。案件掀起軒然大波,金庸知悉後對其隱瞞案底感到遺憾。

不止如此,于品海後來出現一連串投資失誤而債台高築。據一位與他共事的獨立核算師表示,于品海先後拿出 4 宗 3 億港元的款項給身份不明的機構,用以放貸及投資他業(後來披露其中一筆款用在加拿大開辦賭業) ,于在位期間涉嫌隱瞞股東,且違反與銀團的貸款協議。

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因此於 1995 年 8 月 22 日早上宣布《明報》停牌。

Photo from Internet

二次易手馬來拿督

事後,受盡輿論的于品海不得不辭去明報董事局主席及報業公會主席的職務。

1995 年,為了解決公司的財政危機,于品海更不得不將明報集團賣給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張曉卿,其後張曉卿出任董事會主席,近年來甚至被指有「染紅」之嫌。而于品海更以虧損近 1 億美元將「傳訊電視」賣給辜振甫的兒子辜啟允,於品海的傳媒王國很快就土崩瓦解。

于品海再起

1999 年,于品海收購重組成立兩家上市公司,中國數碼(8175)主營知識產業,南海控股(0680)涉足房地產行業。後者賺來的錢為前者提供資金。

2006 年開始在內地投資興建全數字影院,目前在各地已有一百多家, 2000年投資拍攝「電影往事」,「孔子」,「歲月神偷」等影片,現為香港南海控股主席,「香港01」創辦人兼總編輯。

金庸失望?

金庸曾說:

「于品海做報紙麻麻,做其他嘢就好叻。」

曾有傳查良鏞對出售《明報》給于品海是一生最大錯誤,但他否認有關說法。

究竟金庸會否心痛現時的《明報》發展至此,又會作何想,相信經已仙遊的金大俠看在眼裏卻盡在不言中。

Source:人民網  鳳凰網文化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