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傳承:鍾華記一甲子的香港製麵故事

Business

40

麵粉飛揚的廠房裡,三十多歲的 Andy 熟練地揉搓著麵糰。

陽光透過鐵窗灑進葵芳工業大廈的廠房,空氣中飄浮著細白的麵粉微粒。

Andy是香港製麵老字號鍾華記的第三代傳人。他的雙手彷彿有著自己的記憶,感知著濕度與溫度,掌握著傳承三代的製麵技藝。

Andy是香港製麵老字號鍾華記的第三代傳人,掌握著傳承三代的製麵技藝。

至於 Andy 的父親、第二代傳人鍾國鴻站在機器旁,看著小兒子掌控麵糰的柔軟度。

他的思緒飄回到四十多年前,父親也是這樣手把手教他製麵的點滴。

「我爸那時從大陸來,甚麼都不懂,有些同鄉就介紹他去做雲吞麵。」鍾國鴻回憶道。這是他父親與製麵業結緣的開始,也是鍾華記故事的起點。

鍾華記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鍾國鴻的父親從內地來港後,在同鄉引薦下開始學習製作雲吞麵。

鍾華記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鍾國鴻的父親從內地來港後,在同鄉引薦下開始學習製作雲吞麵。最初只是在跑馬地街邊挑擔擺賣,卻因手藝出色吸引了不少知名客人。

「任劍輝和新馬仔曾經是他們的座上客。」鍾國鴻語氣中帶著自豪。在那個年代,鍾國鴻的父親憑著一副擔挑,在街邊擺幾張桌子,開始了家族的製麵事業。

Andy 的父親、第二代傳人鍾國鴻回憶他父親如何與與製麵業結緣。這也是鍾華記故事的起點。

1979年是重要的轉折點。香港政府當時加強取締小販,警察頻繁掃蕩街邊攤檔。「那時警察來趕,抓得很嚴。」鍾國鴻回憶道。面對生存壓力,鍾父決定轉型創辦麵廠。

選擇製麵並非偶然,在六十年代的香港,當時要經營雲吞麵檔,檔主必須自己掌握製麵技術。

「你如果不懂打麵,就不可能做到雲吞麵。一定要自己打自己賣,因為那時沒有所謂的流水線供應商。」鍾國鴻解釋道。

鍾華記從「無牌工廠」起步,到1984年終於儲夠錢,買入工廠大廈,正式落戶葵芳現址。1992年,鍾國鴻正式從父親手中接手生意,成為第二代掌門人。

鍾華記從「無牌工廠」起步,到1984年終於儲夠錢,買入工廠大廈,正式落戶葵芳現址。

談及製麵心得,鍾師傅只用了四個字:工多藝熟。他解釋道:「你要摸索,真的要自己摸索。師傅或者我爸講給你聽,每一個人做下去的手勢是不同的。」

製麵是門藝術,需要根據溫度濕度調整工序。鍾國鴻強調:「人家說搓兩分鐘,你沒理由就這樣倒麵粉,兩分鐘就出來了。不是這樣的,要一邊搓麵粉一邊要用手摸摸,摸到你自己認為滿意了。」這種依靠經驗和手感的老派製麵方法,在香港已越來越少見。

鍾華記的製麵技藝,是香港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精華,亦見證了香港飲食文化的變遷。
製麵是門藝術,需要根據溫度濕度調整工序。但談及製麵心得,鍾師傅只用了四個字:工多藝熟。
依靠經驗和手感的老派製麵方法,在香港已越來越少見。

鍾華記能夠屹立數十年,靠的是信譽與品質。鍾國鴻分享道,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麵粉供應異常緊張,「那些麵粉就真的很緊張,到處都要搶貨存貨,我的麵粉供應商都肯給我,這些就是做生意人與人之間的信譽。」

傳承與創新的平衡藝術

「放暑假不能放假,要回來幫忙。」這是 Andy 最深刻的童年記憶。Andy 與哥哥從小在麵廠長大,暑假總要輪流跟車送貨、幫忙清潔整理。「那時候只想著玩,完全沒想過繼承家業」,他笑著回憶。

談及傳承,鍾國鴻原本沒有強求下一代接手。轉機出現在八年前,Andy 表示有興趣回家幫忙。

「他(指 Andy)說有興趣,我說好啊,一路學,最簡單大家父子倆,我又不會藏起來不教你的對嘛?」鍾國鴻笑著說。

當時已在外面工作數年的 Andy,看著父親日漸佝僂的身影,意識到家族使命的召喚。

「如果我不接,這間廠就沒了,爺爺和爸爸的心血都會消失。」他用年輕人熟悉的遊戲術語比喻:「就像打機打到一半的進度,不能就這樣沒了。」

圖為鍾氏一家人。父親鍾國鴻(右一)早在17歲便已接手鍾華記生意。Andy(右二)與哥哥(左二)從小便在麵廠長大,放暑假不能放假,要回廠幫忙。

回來接手後,Andy很快發現兩代人之間的經營理念差異。父親一輩注重傳統渠道與行家網絡,年輕一代卻看到危機:傳統手工麵食越來越少年輕人認識。

2020年的疫情成為關鍵轉折點。當餐飲業陷入寒冬。「那時強烈感受到危機,必須開拓新路。」Andy 決定創立鍾華記子品牌「港食主義」,專攻網購與零售市場。

2020年的疫情成為關鍵轉折點。Andy 決定創立鍾華記子品牌「港食主義」,專攻網購與零售市場。

品牌年輕化只是表面,真正的革新在產品本身。

Andy 偶然一次將鍾華記的傳統蛋麵送去檢測化驗,發現蛋白質含量意外地高,特別適合喜歡健身的年輕人。他發現這是一條可行的新路徑,於是進一步研發出口感獨特的螺旋藻麵。並採用風乾技術,將保存期限從原本僅能供應給麵店、保存兩週的新鮮麵,大幅延長至兩年,成功解決了新鮮麵包裝零售困難的問題。

Andy為「港食主義」研發出口感獨特的螺旋藻麵。

「我們想做的,是讓傳統手藝與現代健康理念結合。」Andy 拿着「港食主義」的精品禮盒表示,蝦子撈麵不再是茶餐廳專利,透過「港食主義」精心研發的蝦子粉和醬料包,消費者在家就能輕鬆復刻經典味道。

如今鍾華記雙線並行:老品牌堅持傳統工藝,服務數十年老客戶;子品牌「港食主義」則透過Instagram、Facebook和官方網站開拓年輕市場,推出禮盒組合套裝。

今年中秋節,他們首次推出節日限定禮盒,內含全蛋風乾麵、螺旋藻麵、蝦子粉和生麵醬,讓消費者能組合成精緻麵食菜式。這種「禮品化」策略,正是 Andy 對傳統行業的新詮釋。

今年中秋節,「港食主義」首次推出節日限定禮盒,內含全蛋風乾麵、螺旋藻麵、蝦子粉和生麵醬,讓消費者能組合成精緻麵食菜式。

「港食主義」首次推出的中秋麵食禮盒。

問及從父親身上學到最重要的經營哲學,Andy 毫不猶豫地說:「真材實料和善待員工。」他記得父親總堅持用最好材料,每逢節日都會給員工準備禮物。「這些老一輩的人情味和堅持,是我們必須傳承的核心價值。」

鍾國鴻明白,年輕一代會有新的經營理念。「他那些年青人的思維,認為要主打給網上讓人認識,一定是靠網路世界。」但他依然強調,無論是鍾華記或是「港食主義」,核心價值不變,最重要還是那句:

「你賣東西,人家買東西,大家不要說有甚麼那些,總之一買一賣,明碼實價,童叟無欺。」

鍾華記的老員工在處理新鮮製成的麵條。

香港手工藝的共同命運

鍾華記的故事是香港傳統手工藝的一個縮影,亦見證了香港飲食文化的變遷。從最初街邊擔賣,到設立固定攤檔,再到開設工廠批發,每一步都印刻著香港經濟發展的軌跡。

所有老字號大多面臨相似挑戰:後繼無人、市場萎縮、成本上漲。但它們總是堅持「香港製造」的傳統手藝,在機械化量產的時代,保留了一抹難得的人情味與手感溫度。

從被迫幫忙的麵廠小孩,到帶領老字號轉型的第三代傳人,Andy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讓半百年麵香飄進新一代的廚房。在他手中,傳統不再只是保存,更是與時俱進的創新。

如今鍾華記雙線並行:老品牌堅持傳統工藝,服務數十年老客戶;子品牌「港食主義」則透過Instagram、Facebook和官方網站開拓年輕市場,推出禮盒組合套裝。

Andy 近年已逐步掌舵,成為廠房裡的大掌門。麵團在機器間流轉,從粉末變成麵條,如同鍾華記三代人的傳承,在時代變遷中堅持著不變的味道。

廠房外的香港已然變化無常,但這裡的麵香依舊,將時間凝固在最美好的時刻。

【「港食主義」中秋麵食禮盒】
為摯愛呈獻滋味團圓,中秋節必備的精選禮盒限定登場!數量有限,送禮自用皆宜,立即預訂。
請填寫以下 Google Form,然後填好需要的數量同聯絡資料,最後以FPS或銀行過數,上載入數紙即可:
https://bit.ly/3K5ptrt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