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虛擬銀行牌照
5月30日,香港金管局正式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當中指出,虛擬銀行為主要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對虛擬銀行母公司的能力亦有要求,申請人在申請時,要跟傳統銀行一樣滿足最低3億港元的資本要求,必須有實力強大的母公司在背後提供支持,而且要準備好市場退出計劃。非金融機構在成立虛擬銀行時,應先註冊「中間控股公司」,由此公司控股虛擬銀行。金融類公司(包括香港現有銀行)及非金融公司(包括科技公司)均可申請在香港持有和經營虛擬銀行。
虛擬銀行將於今年年底或明年一季度發放牌照,首批虛擬銀行牌照發放約8-10張。當時,有意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的公司超過50家。儘管現時只有約30家公司申請,但這仍是一個可觀的數字,諸如騰訊、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眾安保險、小米、中國平安、匯豐香港、渣打銀行(香港)等科技或金融巨頭均參與了申請。
價值
WeLab創始人及CEO龍沛智亦表示,香港政府希望藉助科技擴大銀行服務覆蓋面,引入更多的內地金融科技公司到香港發展,以B2B形式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爭奪白熱化
金融機構由於對監管政策十分熟悉,但卻龐大,導致其在效率和響應速度上相對緩慢。相比之下,科技公司在運營效率和成本上佔據較大優勢,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進行風險定價,無論是小額或者大額的產品都能靈活覆蓋。同時,虛擬銀行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開發技術搭建網絡基礎,科技公司在這一點上有天然優勢。
風險
儘管有許多巨頭踏足虛擬銀行戰場,但虛擬銀行的風險尚不明朗。由於香港傳統金融系統已很完備,大多都有提供網銀服務等,虛擬銀行未必有著預期的價值。金管局認為,虛擬銀行除了要注意科技相關風險,也需要同樣重視管理信貸、流動資金和利率風險。匯豐香港區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電子服務平台主管艾俊安表示,匯豐目前尚未見申請虛擬銀行牌照的明顯好處。未來兩年,匯豐將持續投資科技基建,投資規模在150-170億美元。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渣打銀行亦在6月下旬訪問了811家中小企業,探討其銀行戶口操作及對虛擬銀行的看法。結果只有46%的受訪者聽過虛擬銀行,23%的受訪者表明不會使用相關服務,有興趣使用的公司選擇服務時則主要考慮網絡安全和系統穩定性。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