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近年耗資數以十億計美元,企圖讓本土晶片廠生產出可與大廠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匹敵的先進製程晶片,但受託實行此計劃的初創企業力不從心,缺乏相關生產技術,政府亦低估開發此類晶片的所需資金,最終晶片廠在未量產任何一款晶片下停運。
報道指,中國原有6個大規模晶片生產計劃,一共獲注資至少23億美元,大部分資金來自政府,而計劃在過去3年相繼以失敗告終,計劃實行者包括兩間初創––武漢弘芯及濟南泉芯。兩廠共獲數億美元資金,據公司及政府文件,當初打算先挑戰台積電和三星的霸主地位,製造14納米或以下製程晶片,並在數年後製造技術門檻更高的7納米製程晶片。
先進製程晶片可用於智能電話及電腦處理器,根據台積電定義,先進製程晶片為7納米或以下製程晶片。而即使是中國半導體龍頭中芯國際,亦只能生產14納米製程晶片。
武漢弘芯更為計劃聘請台積電一名前高層出任行政總裁;濟南泉芯則以高薪挖角,聘請了數十名台灣資深工程師,部分亦來自台積電。為避免挖角過程被台灣政府發現,兩計劃的領頭人甚至使用假名。
然而,兩廠最終耗盡資金,卻未量產任何一款晶片,其中武漢弘芯去年6月倒閉,濟南泉芯則停止營運。失敗原因是官員低估了製造先進製程晶片的難度及成本,濟南泉芯即使不乏技術人員,也不懂統合他們的技術。
中國2014年前後公布半導體產業支援計劃,包括設220億美元中央政府晶片投資基金,地方政府亦有類似基金;2019年中國再設立約300億美元的半導體基金。然而,根據天眼查數據庫,數以萬計中國公司為獲基金支援,註冊時聲稱業務與半導體有關,但部分公司的主要業務卻是餐廳、水泥等。
據報中國高官和投資者正從這些「爛尾」的晶片生產計劃,找出剩餘價值,因計劃畢竟也改善了設計等部分生產技術。政府亦制定更嚴格規定,以防未來再浪費資金。國家發改委前年10月公布,沒有人才、經驗和足夠技術的公司盲目設立半導體項目,其支援官員將受罰。
生產更多半導體絕對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分析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數據顯示,中國晶片製造商生產的晶片只能滿足國內約17%的晶片需求,因此中國仍需依賴外國晶片生產商;最先進製程晶片的生產能力就落後更多,因美國制裁限制部分中國公司獲取有關製造技術。
Source:綜合報道
Text By 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