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機械錶的先天性弱點,每隔幾天要上鍊,每天有時間誤差,賽車、潛水、帆船、戰機機師專用的機械錶,日常生活用不到。相反石英錶價格較大眾化,時間準確、方便量產、功能齊全。
以製造機械錶聞名的瑞士,面對這場「石英危機」,製錶師從1600多人降至600人,很多品牌亦撐不住而倒閉,到底機械錶如何翻身呢?
很多行業面對時代的進步不被淘汰,最佳的方法就是結構轉營,或改變銷售模式。而機械錶呢?他們卻選擇堅持這種傳統工藝,畢竟人手工藝是無法取代的,就像日本的壽司,人手握的壽司,機械握出來的根本無法比擬。
所以,機械錶做的就是轉移宣傳的角度。既然機械錶不管如何進步,也不可能敵過石英錶,功能再多也敵不過智能手機,換什麼材料也不可能比石英錶便宜。
能夠做的,就是將以往賣點「準確、多功能」轉變成「工藝、身份象徵、品味」。
而當時為了避免瑞士錶業被滅絕,兩大錶業集團ASUASH 和SSIH就合拼,並成為大家熟悉的Swatch集團。
這可能跟大家所認識的Swatch的形象不太一樣吧?Swatch所賣的都是款式年輕時尚,加入科技元素,甚至以膠料為材料的石英錶。
既然日本精工推出的石英錶是專門攻打機械錶,而Swatch的策略則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更廉價的石英錶,去搶奪精工石英錶的市場。而重點是,這麼廉價的石英錶,標誌著「瑞士製造」這個旗號。
收復失地後,Swatch順勢收購瑞士機械錶品牌以及機芯工廠(也就是大家熟知的ETA機芯)。專注生產出更高級的機械錶。
從日本精工推出石英錶,至瑞士Swatch主動推出廉價石英錶。大眾的觀念就從「日本石英錶便宜,瑞士機械錶昂貴」,轉變成「石英錶是廉價走實用性的商品,機械錶則是講求工藝精湛,只能人手裝嵌,表現身份象徵的工藝商品」
這樣的銷售策略,不單成功保住了機械錶的地位,還令機械錶不會被時代洪流沖走。
以前看過一本關於市場銷售的書,它說:你一定要做市場第一,因為沒人會記得第二名,除了你自己會記得。但「什麼樣的第一」,就是由品牌自行去塑造的了,你可以做廉價第一,也可以做工藝的第一。只要成功幫自己定位,就能夠站穩在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