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想變得功利,任何事都先諗「學嚟有乜用」|藍橘子

Column

3,376

記得有一次去中學分享會,內容都是那種圍繞著「追夢成為作者」的心路歷程。我記得很多年前,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從來沒有講者來分享「夢想」。

大多都是吸過毒改過自新信耶穌,或坐過監現在創業做老闆的勵志故事,「夢想」兩個字,近年突然變得沉重了。

那次分享會令我最深刻的是,當我將內容分享完輪到Q&A環節,有一位同學舉手問:「追夢之餘又要工作,咁我做嚟有咩用?」

的確「夢想」兩個字,對於掙錢大過天,想三十歲前買樓就要從小學開始儲錢的香港來說,顯得有點不設實際。

令我感到訝異的是,中學生以「有咩用」來判定應否實行一件事。回想起以前的我,喜歡什麼就玩什麼,對四驅車有興趣就一頭裁進去研究改裝,喜歡玩Magic : The Gathering 卡牌遊戲就去研究卡組…從來不去計較這些玩意「有咩用」。

(也許因為當年我有這種心態,所以現在變成一個廢青)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叫「過度理由效應」的理論。意指當一個人的一種行為,本來有充分的「內在理由」。例如某小孩的興趣是畫漫畫,畫漫畫這個行為本身,已經能給予滿足感,這就是他的「內在理由」。

但如果這個時候給予更大吸引力的「外在理由」,給小孩一些酬勞例如糖果、金錢、玩具作為獎勵,而且每次給的獎勵數量都不一樣,有時多有時少。

這樣的話,小孩的「外在理由」就會凌駕於「內在理由」,小孩畫每一張漫畫,都會以「如何得到更多酬勞」作為大前題,繼而慢慢失去他的「內在理由」。

其實我們工作亦一樣,經研究發現,能夠給予員工成就感,能充分發揮所長,又有歸屬感的公司,相比起一個薪水高但不受到尊重的公司,前者更能留住員工,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會提高。

我記得在中學分享會上,我是這樣回答那位學生的。

錢雖然很重要,但是追夢的過程能夠換取的開心和熱誠,就是它的最大的用處,而且是用錢買不到的。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