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想供應鏈「去中國化」?

Column

1,503

新冠肺炎爆發,影響中國國內工業生產,令全球供應鏈斷裂。各國領袖及企業總裁,都開始意識到,供應鏈過於集中在中國,存在很大風險,也令大家開始討論,供應鏈是否要「去中國化」。日本政府早前更宣佈出錢,幫助製造商,將供應鏈遷出中國,資助企業把生產基地遷回日本。

去中國化比想像中困難

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其實很多於中國的廠商,已經計劃把生產線,搬到比中國便宜的新興市場,例如越南、印尼及墨西哥等國家。全球最大代工生產商鴻海,早前就將半製成品、零件運送到墨西哥,於當地進行組裝,希望享受到「美墨加協定」的紅利。不過,墨西哥並沒有足夠人力和技術,取代中國現時的供應鏈。另外,他們在美國設立的電視顯示屏生產線,除了工人成本過高,其他的生產設備、零件成本也高昂,很難在市場競爭,最終使管理層需要考慮縮小規模。而更加深層次的問題是,很多汽車及電子零件都需要稀土資源,假如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外國的生產線也一樣斷裂。因此,對很多廠商來說,供應鏈去中國化,都是知而行難。

在末日面前結果其實一樣

雖然把生產線集中在中國,存在一定風險,但在世界末日面前,基本上結果都是一樣。情況就像在超級大蕭條面前,基本上投資什麼也一樣,資產價格全面下跌,手持現金都可能因為國家破產而化為烏有。即使廠商把部分生產設於美國,也很難確保美國不會出現像新冠肺炎的疫情。如果把工廠設於新興市場,他們的公共衛生情況其實可能比中國更差。假如疫情真的爆發,生產線的回復能力也是廠商考慮因素。很難想像新興國家,特別有宗教信仰的東南亞國家,在危機出現後,政府行政會比一般發達國家更為全面、條理及清晰,封城標準可能更無準則可言。對廠商來說,要去預防一個「黑天鵝」的風險,成本過高。而最大問題是,這個其實並不是「 Perfect Hedge」。

去中國化變成人民幣國際化

生產是一個營運問題,並不是一個財務問題。政府出錢鼓勵公司把生產線搬離中國,但最終這筆錢,還是可能到了中國的生產商。很多品牌的所謂投資,其實是給予中國工廠,用來補貼他們離開中國到新興市場設廠的成本。像一些知名的世界運動品牌,他們並不會投資並對當地工廠進行控股,這些工廠的控制權,背後其實是像郭台銘的老闆。運動品牌公司本身不具生產能力,只能假手於人。中國其實一直都面對產業升級,及國內資本過多的問題。這些國內工廠的老闆,就會借用這筆資金到東南亞投資。而由於中國一直都希望國內企業走出去,把國內過住重視「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轉變成「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經濟發展模式,長遠使中國貿易變得更多元性,並輸出人民幣資本,最終達到人民幣國際化。過去十年中國企業都有走出去投資,可惜沒有投資生產,只是併購大量的房地產項目。表面是「對外直接投資」,但實際上是「走資」。疫情過後,中國政府可能會鼓勵分散生產線到新興市場。但前提是,這些工廠都必須由中國資本的企業控制。

成立戰略儲備應比較方便

大部份的商家應該都是只看利潤做人,拿了錢後,到底怎樣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就像香港一樣,過去香港製衣業,就利用中國生產,香港貼牌的方式,去使其利益最大化。大部份廠商現時可能只是利用新興市場作組裝工作,把比較高價值的零件生產留在中國。增加當地零件儲備,比把整條生產線都搬離中國,在實際操作上可能比較簡單。以像口罩這些醫療物資,本土生產當然是好事。但可能在地方設立一個超過一年的戰略口罩儲備,在成本及執行上更為可行。為達到政府要求,投資本地廠房,賺取補貼,但不大量生產,購買外國口罩充數可能是可以預見的事。

中國正在走美國當年之路

中國明白代工在長遠而言,是無利可圖的。幾十年前,美國把服務業外包到印度,生產線都給了中國,只保留科研及品牌,讓美國人可以享受到價廉物美的產品。特朗普明白到工業生產的重要性,把供應鏈搬回美國,是一個合乎國家長遠戰略的方向。可惜,合乎國家長遠戰略的事,並不一定合乎企業利益。加上美國已經失去大部分工業生產能力,要短時間內重建,就像一個二十年沒有運動的人,要求他訓練並參加奧運會一樣,難過登天。最後,中國看見美國前車之鑑,在國家政策上更加不容許企業,特別是國企,完全離開中國,透過各種優惠,使超過一半的產能留在國內,及會強烈控制新興市場的交通基建,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而言,「去中國化」並不是問題,而是「去中國化」過程中會否培育出另一個「中國」。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