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13 年,英國牛津大學已發表過研究報告[1],指現時在美國的就業市場有接近一半(47%)的工作在未來將會比電腦化 (Computerisation) 取代。
而且被取代的工種不局限於藍領階層,在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急速發展下,電腦機械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無可否認必定會為就業市場帶來衝擊。
但科技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是否如部分專家所講能夠取代絕大部分職業,到達理想中的勞力只靠科技支撐的「烏托邦」?
筆者對這講法相當懷疑。
首先,科技發展無疑能夠提升工作效率,但其實並沒有減低工作工時。
例如早年香港警隊引入車牌識別系統,透過監控鏡頭掃描車牌號碼再對比資料庫,相比隨機截查可以更準確及有效率地檢控違法司機,但不見得警員可以因而縮短工時。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軟件每年推出更強大版本,創作人的工時亦沒有隨之減少。我認為於現階段科技只是改變了工作的模式及所需技術,並沒有將工作去人化。
看到這裹讀者必然會問,去人化的智能科技不是已經存在了嗎?例如 Amazon 的自動化貨倉機械人(amazon robotics)[2]、Google 正在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等等。
是的,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年大量投資各種無人技術,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但當中涉及大量專利,令無人技術要普及化相當困難。
科技公司不會將專利技術賤賣,所以就算無人技術出現,於短時間內令整個行業無人化可能性非常低。
最後,筆者想以汽車生產為例,指出人類在電腦化的就業市場中的角色。
眾所周知,汽車生產線是高度自動化的工作,但當中亦需要工人去支援及監察各個步驟。
因為工人在踏入生產線之前,已經預先知到製成品的形狀和質量,例如是一架藍色汽車;但生產線的機械臂只會跟隨電腦程式指示轉動,並不知道自己要制作的是什麼。
因此只有人類能夠為最後的製成品把關和除錯。另外,雖然汽車生產線已經高度自動化,部分高檔汽車品牌依然堅持人手製作[3],因為社會仍然推崇手工藝價值。
我相信在未來,當愈來愈多產品及服務是透過自動化生產及提供,手工藝品及真人服務會走向精緻及高檔化,打工仔依然需要準時返工。
[1] University of Oxford –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2013): 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future-of-employment.pdf
[2]BBC News – 亞馬遜倉庫揭秘:機器人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Ca8abTyEw
[3] YouTube – Car Factory: Bentley Mulsanne Production L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VaR1sQbAQ&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