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在Facebook貼出一張照片,出示他在英國北部約克郡一間寄宿學校的學生canteen,膳堂中央竟然擺放着一具一層樓高的變形金剛,與學生融為一體,黃白相近的變形金剛,與學生的意識世界共存,可以刺激食慾,也可以令他們集中精神讀書,是很好的gimmick。
這間學校叫做Queen Ethelburga’s,成立於191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年。校舍本來是一家貴族莊園,出售後成為一間名校。校齡110年在英國不算老牌,但在香港已經是一棵參天巨榕。
幾年前見過這家中學的校長。他們辦學結合了英國傳統寄宿學校的原則:有不同的宿舍,學校分不同的書院,小學生的校服用黃色,中學生用藍色,A-Level高中那兩年穿紫色,有很強的欖球和籃球體育,有一個游泳池,據說幾乎奧運標準。他們的學生每年外遊,地點北至冰島看北極光,南達泰國布吉潛水之後,再去泰北的山村為貧窮的孩童做義工,輔導他們英文。小小的年紀竟然培養成一本本人肉的國家地理雜誌,兩年之後回香港,不但是國際關係專家,還有如巴黎氣候協議的二氧化碳減排放小顧問,簡直令在養和醫院做月球人的外科手術醫生爹哋自慚形穢,覺得以前在Hong Kong U利瑪竇堂的學生生涯,有如在河南山區用竹蓆搭乘的校舍裏渡過的時光。
不錯,世界已經變了,英國的教育也在變。但是一些基本的價值觀沒有改變。才子私下告訴我:在這間變形金剛的學生canteen裏,他暗中注意到學生吃飯都很愉快的交談,沒有一個學生自顧自低頭玩手機。
而香港的仔女回家與父母吃飯,拒絕溝通,一餐飯低頭由阿媽那碗雞湯一直到菲傭姐姐收碗碟,一雙眼睛未曾離開過Online game的那隻iPhone電話的屏幕。
原來在教育心理學上,那具變形金剛的存在,製造了一個如科幻片荷里活片場的磁場。舉頭三尺見變形金剛,學生覺得自己已經在一個Online game的屏幕世界裏。他。一面吃飯,一面期待着下一round遊戲的開始。他們逐漸忘記了現實和虛擬世界之間的邊境,於是很自然地就不再低頭Glue住個手提電話。
我記得在寄宿學校聽過老師講述柏拉圖的哲學: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只是一種Second hand的感覺。例如,我們看見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其實都是眼睛視網膜接收的一堆影像,桌子和椅子的長方形、正方形、或者圓形的線條,存在於宇宙的另一個空間,而桌子和椅子作為一種實物,只是線條在地球上透過視覺投射在視網膜上的某種呈現,其實並不真實。
這家學校的canteen,用柏拉圖的概念來設計,令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感受到實景,而又在實景之中,有身在手提電話的屏幕裏的感覺,於是在這種時空裏,你還需要用手提電話嗎?亦即當有一日我們大家都在天堂裏聚會,上帝就在不遠處,我們一齊去與上帝共進晚餐的途中,我們還會低頭用手提電話嗎?
隨着全球化,英國的寄宿學校也跟着世界潮流靈活轉型。有所變、有所不變,這個基本的哲學,英國人在守護傳統和進步更新之間五百年來玩弄得出神入化。
多年來每個香港學生去英國兩三年,他們的家長都告訴我仔女的生活習慣和氣質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Put it this way:即使學費不便宜,如果孩子在英國讀了兩年書,暑假回來,與爹哋媽咪一齊晚餐,竟然由頭到尾都與家長面對面的交談,英國教育替你的兒子不經不覺get rid of了那個手提電話,將一個孩子完整的還給你,在一個正在崩潰的世界,我認為已經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