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加密貨幣 ─ 以太幣 (ETH) 和比特幣 (BTC) 都是以挖礦的形式來產生貨幣,但其實挖礦只是 PoW(Proof of Work)共識機制 (Consensus) 的一個副產物。
究竟什麼是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區塊鏈自治的規則
大家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中央政府管治的地方,各族群就必須達成自治共識;而自治就需要法例懲罰作惡的人,這樣社會上的各人才會安份守己。
區塊鏈沒有中央伺服器,一切資料更新、網絡存取與及運算工作,全賴參與網絡的電腦提供服務,備份整本分散式帳簿當然也包含在內。
試想想如果有一筆新的紀錄要寫上系統,這個更新就需要同步到整個網絡的所有電腦上。
而所謂「共識機制」,就是區塊鏈上絕對的規則。
每個節點都必須遵守共識規則,只有共同確認的資料才可以寫入大家的帳簿之中,就如自治模式一樣,亦是區塊鏈達至「去中心化」最重要一環。
PoW共識中,由於需要計算到 hash 才可以生成一個 block,如果一個新 block 的資料有問題,被系統拒絕的話,提交資料的節點將會浪費了運算力和時間,以及挖礦得來的收入,經濟損失將會非常龐大。
PoW的缺點是耗電量巨大
PoW牽涉大量運算,只有挖礦專用的電腦才能提高挖礦的成功率。
一部挖礦機的耗電量為普通個人電腦的3倍左右。
根據cointelegraph的報導,全球用於Bitcoin、Bitcoin Cash挖礦的用電量早已超越非洲大部份國家全國的用電量。
大部份發電廠仍然依賴化石燃料來產生電力,電力的新需求自然就伴隨著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等對環境的壞影響。
更甚的是,消耗電力計算出來的hash,就只有生成block的用途,因此有人會將PoW說成Proof of Waste。
五花八門的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形態,上文提及的PoW只是其中一種。
不同的區塊鏈系統會因應各種情況選用不同的共識機制,例如Ripple採用FBA(Federated Byzantine Agreement)、Hyperledger fabric用的是PBFT(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而Ethereum Casper就選用PoS(Proof of Stake)。
以上幾種區塊鏈由於不是採用PoW,換句話說系統並不是依靠工作量來證明資料的可信性,不需要強勁的電腦去計算hash,因此這些區塊鏈系統並不需要「挖礦」。
那麼它們的資料究竟如何核實,怎樣防止有人破壞?且留待下回分解。
上期文章:區塊鏈是騙局嗎?3分鐘讓你讀懂區塊鏈的「危險性」|李思聰|Fortune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