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有錢人不上網得到的啟示 ─ 更有效利用時間的方法|卡比|Fortune Insight

Column

491

上星期六,我約了朋友 George 吃午餐。

George 是一名地產代理,日常工作經常要與不同的城中富豪周旋,我從他身上得到過不少啟發。

「有錢人唔上網㗎。」席間,他說了這句話。

這句話,我記在心裡。我不禁思考:若果有錢人不上網的話,他們在日常生活如何吸收知識呢?

有錢人真的不上網嗎?

是,亦同時不是。

雖然現時網絡資訊發達,資訊五花百門,但同時間亦造成資料超載 (information overload) 的情況。

有錢人的時間很寶貴,他們斷不會漫無目的地上網,上網多是為了尋找商機以及與生意伙伴保持聯絡。

有錢人需要自己動手做的情況不多,但他們亦需要不斷學習知識,維持競爭力。

若要學習知識的話,有錢人大可以透過其人際網絡或金錢,獲取各個範疇專家的意見,他們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不需要依靠網上資訊。

舉例說,一般人學習知識大多經過尋尋覓覓的過程,一般人花上數百個小時學到某個範疇的知識,有錢人可透過與該範疇的專家傾談一小時便能略知一二,獲得學習該知識的明確方向,加快學習速度。

專家某程度上已替有錢人做了資訊篩選的 dirty work

有錢人透過其人脈,形成一個類似資訊保護網的東西,以防自己吸收錯誤,甚至有毒的資訊。

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這看似很公平,但是有錢人的時間往往比起我們花得其所,他們先天有很強的資訊優勢 (information advantage)

如何減低與有錢人的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

話雖如此,互聯網令資訊透明度增加,已大大減低了我們與有錢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那我們可以進一步縮減我們與有錢人的知識距離嗎?

答案是增強我們的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訓練資訊收納能力,即資訊「斷捨離」。

要做到資訊「斷捨離」,我們首先要知道資訊的種類。根據《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的作者姚詩豪和張國洋所述,資料分為三大類型:

1. 雜訊 (Noise)

雜訊是指在新聞、報紙、雜誌、社交媒體、討論區等等裡頭的資訊。這亦佔了我們日常生活接觸的絕大部分資訊來源。

在新聞娛樂化的時代,這些資訊大多是沒有營養,當中更可能包含廣告及渲染成份。你的主要成本是時間,而時間,用了便沒有了。

有時候,免費,其實更「貴」。

對於這些資訊,你不需要太認真,一般看看便算。

2. 資料 (Data)

這是指一般數據及歷史資料,是一些你記憶不下亦未必即時用,卻又可能是到了需要時要立即提取的資訊。

有了 Google 以後,除了工作上用到的專業知識外,一般而言,你不再需要背誦資料;你需要做的,是建構一個有效的 filing system

3. 方法與原則 (Method or Principle)

而最值得我們記下的資訊是其他人「如何做某件事」、「解決某件事的原則」、「思維方法」、「價值觀」等等內容。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單純記憶所產生的知識價值不高,把資訊 mix-and-match 創造新事物以解決問題的智慧 (wisdom)才值錢。

將不同人的做事的方法與原則收為己用,海納百川,建構一套適合自己性格的行事方式方為上策。

要吸收別人的方法與原則的不二法門,從閱讀書本做起。

卡比Medium

Fortune Insight公開專欄招稿,若你有意成為FI專欄作家,請投稿至info@fortuneinsight.com,附上個人照片及簡介,文章會由FI編輯部潤飾、刊登。 若有任何財金市場、初創、商業的新聞稿或廣告合作,歡迎inbox或電郵給我們。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