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朋友接受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長的願望,但諷刺的是,他們本身都不是合格的家長,即是連甚麼是教育也不知道。普遍家長認為教育便是一個「贏」字:要贏男拔的學位、要贏音樂節的冠軍、要贏得別人的認同和掌聲。
一個人往往因為不懂「輸得起」的重要,才會產生「贏到盡」的念頭,shame on you。
教育是為甚麼?是為「學習」。甚麼是學習?學然後習,即是 learn and apply。學習是為甚麼?是為生活。我說「為生活」,不是搵兩餐的意思,而是一個人的自理能力,交際技巧,如何分享,怎樣承擔。
家長為小朋友的時間表鋪得密密麻麻,好充實!琴棋書畫樣樣精,但你看這些孩子的「生活水平」,一隻鹽焗雞送到埋枱,佢第一個叉隻筷子去夾嚿雞髀畀自己,呢個時候你對佢大喝一聲「荒謬」,這樣才是教育。
好多家長同我講,Samuel,我個仔又識西班牙文、又係大提琴八級,點解邊間邊間都唔收佢?所謂英國最有名的寄宿學校,他們要錄取的不是機器,而是對生命有熱誠的人。舉個簡單例子,有個學生的鋼琴八級,伊頓不收;另一個鋼琴只有七級,卻獲取錄,為甚麼?大哥,人家伊頓有乜人未見過,區區一張八級沙紙算甚麼?
八級又如何,問你最喜歡哪位音樂家,你說貝多芬,人家問你為甚麼,你說因為貝多芬聾咗都咁勁,絕對係一個學習榜樣,呢啲咪就係典型以為自己答得好好,但人哋暗地笑你冇料嘅答案。
七級那位,人家問他同一個問題,他竟然說暫時想不到一個答案,但他最喜歡聽的是兆斯塔高維奇的 D 小調第五交響曲,由中段的希望到緊接在後的疲憊感,兆斯塔高維奇完全控制了我的耳朵,我根本不得不聽下去。
有些人讀到這裏,不知道我在說甚麼,一時又夾舊雞髀畀自己,一時又話聽兆斯塔高維奇,兩者有甚麼關係?共同之處是,兩者都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同之處是,前者是出於自我,後者是出於熱誠。
要燃起小孩的熱誠,我們要學會跟孩子平等相處,要給他們選擇權,要積極製造親子關係。教育不是我們調教孩子的「手段」,而是天下為人父母者的「目的」。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是大人,說甚麼都是為小朋友好,自己的話便是聖經,孩子聽不入耳便有問題。我經常對家長說,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青春期,但每個人都不只一次成長機會;為人父母,教育孩子便是作為大人的第二次成長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犯錯,你會反省,你會跟孩子一同學習。看清並接受自己的不足,便是輸得起的最高境界。
學會輸得起,你已經贏到盡。